新华社兰州10月9日电 题:潘从明:十年磨剑 精益求“金”
新华社记者李杰
身材清瘦,走路如风,言语不多,是解决问题的一把好手。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中)在生产现场指导职工进行实验(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6年来,他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不仅开创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
1996年,潘从明从原金川公司技校铸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金川公司第二冶炼厂贵金属车间工作,负责贵金属提纯,虽专业不对口,可潘从明并未退却。
当时,潘从明四处寻找也买不到专业书籍。“没有书,只能跟着师傅现场学。”他每天将师傅的话一一记录,晚上反复回味、归纳誊写,不知不觉笔记本堆起来一米多高。
“那时活不多,四五个小时就能干完。”潘从明说,他一忙完便到其他岗位学习,仅仅3个月,不仅熟悉了本岗位工作,他还成为该岗位“师傅”。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左)在工作室给新员工讲授创新模型(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不仅要学会如何干,还要多问个为什么。”但师傅们知道如何操作,却很难解释清楚原理。直到2004年,公司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家学者到企业教授冶金等相关课程,潘从明才彻底解决长期遗留的困惑,也是那时他开始自主试验。
工作中,潘从明阅读了120多本专业书籍,写下30多万字笔记,还重新归纳20多种可用于提纯的化学试剂,总结了书本外的600多个涉及贵金属冶炼工艺的化学方程式。
2007年开始,潘从明将试验成果陆续应用到生产中。2009年,因业绩突出,潘从明被聘任为提纯班班长。“作为一名党员,更需要积极担当。”担任班长后,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对提纯工序全流程进行试验。
历经数万次反复试验,潘从明掌握了溶液颜色判断提纯程度和工艺问题的本领。他改进原有工艺,形成全新工艺流程及技术标准,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介绍公司产品(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近十年,对于一线产业工人而言是收获满满的十年。”潘从明说,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产业工人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像管延安、高凤林一样的产业工人实现价值,获得“大国工匠”称号。
近年来,潘从明对刚入职员工提出新要求,即每月提交实习报告、工艺流程图、设备连接图以及学习总结各一份,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试验解决,形成论文或专利。
潘从明说,作为党员,既要带头攻关,更要分享传承。他每月底都会抽时间批阅报告并及时指导,有时候干到凌晨两三点,就把工作室板凳拼起来,凑合一夜。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潘从明(左)在生产现场指导职工进行实验(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很多新职员刚开始吃不消,但随着专利、论文陆续发表,渐渐明白潘从明的良苦用心。正是潘从明以及职工们的精益求精,金川集团连续35年贵金属产品纯度达99.99%。其中,最难提取的贵金属铑,提纯工序从40多道精简为10多道,生产周期从近6个月降至1.5个月左右,回收率大幅提升,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如今,潘从明又将目光聚焦二次资源中的贵金属综合回收。“矿产资源终究有限,如果将报废的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催化剂等资源中的贵金属回收,就能缓解资源短缺。”潘从明说,虽然这些资源成分复杂,但他仍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坚。
责编:肖引霞
来源:新华网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