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衡亭》中国画 (68cm×68cm) 王志坚 2024年
作为湘潭人,有湘潭人的自豪,位于壶山望衡亭石柱上的楹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写尽了湘潭人文地理之盛。以致后人袭其意写出了“湘中灵秀千秋永,天下英雄一郡多”的壮语。
登临望衡亭,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之慨。走进望衡亭,如同走进画里。凭栏远眺,西南云气直奔眼底;侧耳倾听,百里涛声逐浪江中。北去的湘江为壶山巨石所阻,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每当端阳水起,湘水一改柔情温婉的淑女形象,咆哮着,浪花追逐着,掀起拍岸狂澜。巨大的漩涡一个接一个,令人心胆为之颤栗。
至若春和景明,几行野鸭从杨梅洲方向顺水漂来,遇得舟船惊扰,野鸭用蹼划水,奋力鼓着翅,齐刷刷地向远方飞去。最后在天边形成几个黑点,渐而没入天际,只给游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到得夏天,亭下的沙湾是消夏戏水的好去处。只见满河是人,笑声、击水声回荡在江面上空。过去每年河伯总要招几个人去。多年前有十多个居士发慈悲心,在河边做了法事,并铸南无阿弥陀佛几个斗大的字悬挂在大堤壁上。说来也怪,连续几年安然无事,游人依旧安享江水清凉。
秋天来了,壶山上的红叶倒映在幽深的寒潭之中。一二渔翁荡着小舟,钓于碧水之上,静影澄碧,渔歌唱晚。直到太阳完全落山了,人还在暮色中发呆。
冬日来临,从亭上望去,空蒙一片,远山隐隐的只有一条线,脚下的湘江也像犯了错的小孩,静静地,低着头大气也不出。这时倒想起“雪落原野千家静,梅发新枝万户欢”的妙处来了。
走进亭中,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认识的不认识的古人排闼而来。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在潭州驻军时,曾在此处建钓鱼、望岳二亭。壶山有幸因此又名陶公山。
到了唐朝这里故事骤然增多。褚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贬至潭州。某日他舍舟登亭并顺访壶山上的石塔寺,他预感到唐必有变故,遂留下“大唐兴寺”四字于寺内,至今匾额犹存。唐时诗人杜甫溯湘江而上,在此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的千古咏叹。诗人韦迢曾在此以《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为题,写下“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与杜甫相唱和,因此此亭又叫黄叶亭。
明清时此处建有观湘楼。到清末此处又迎来一位奇女——鉴湖女侠秋瑾。因她夫家就在此处不远的由义巷义源当铺。她常来此处凝眸。面对满清腐败无能,神州陆沉,她在此处留下“已是秋来无限愁,哪堪秋里送离舟,却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的满腹愁情。
到得民国年间,此处一片荒榛。望衡亭之所以建,得益于王捷俊。王字震寰(1891~1930),世居湘潭县八都(今花桥乡复兴村)朱家垅。父景堂,业堪舆,家屡空。王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邻里器重,勖其深造,以资助之。花桥殷实富户王品承,召读于家,不取学费,兼供食宿。年十八而学成,投湘军,入保定军校第四期,历任鲁涤平部排、连、营长,旋调师参谋、副官长、参谋长,擢升副师长。1927年晋升第四师师长。“马日事变”后,兼萍、浏、株、醴“剿共”司令。他于1928年主持湘潭县城拓宽街道。事成倡议重建该亭以作纪念。于是纯以石构,上下两层方形石亭巍巍乎立于孤石之上。王捷俊在“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反“围剿”战斗中阵殁。解放前有邑人于亭下立王衣冠冢。“文革”中碑被推倒。现在冢已平,碑移位于墙边。
走进亭中,还看见湘潭古城的繁荣。亭下的沙湾从明末开始即为粮食行集聚地。据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沙湾有粮食行五十户,资金七万九千多元,全年营业额二百五十九万多元。当时一元可买一担米,可见金湘潭、小南京不是浪得虚名。因为粮食行,沙湾宽裕粮行收了一个叫毛石三的学徒,据说他在此写下了“河水洗沙洲,湘江不住流。人住吊楼下,何日才出头?”沙湾还流传少年书生写对联的故事。清朝,十八总沙湾多粮食行,自然搞搬运的箩担子多,同时篾匠铺也多了。篾匠铺都是冇读过几句书的苦力,逢年过节偏偏又喜好贴对联,还互相品评看谁家贴得好、写得妙。这可苦了不少人家。这一年有个书生听闻此事,便染翰操觚,根据每家店铺不同情况写下了不同对联:一、剖篾成箩能盛米,知书达礼好做人。二、举枪能卫国,持刀可养家。三、削尽千竹方成器,读破万卷可怡情。四、老子、孔子离不开篾席子、竹筷子,枝黄、叶黄还需要生地黄、熟地黄。五、一刀剖出新世界,两锤打烂旧江山。六、剖篾刳竹不改节,抽丝凿眼也化人。七、心丝确比竹丝细,看事怎知做事难?八、捞竹剖竹锯竹刨竹,竹竹有声,剖篾磨篾泡篾晒篾,篾篾无语。那书生写的是工整的颜楷,还不是龙飞凤舞的草书。至于这书生是不是毛石三,今已不可考。
在亭中徜徉、徘徊,岁月无声,江河有浪,去的默默地去了,来的仍不疾不徐地来着。在这去来中,只有思古之情,登临送目壮览山河之胜,与这一亭,与江堤一线,江水一泓,渔舟一点,远山一抹,在历史的永恒中定格。
作者:张岱
责编:陈帅
来源:湘潭日报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