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故居
唐晴雨
任弼时祖居长塘让水井。乾隆年间,人丁兴旺,居住拥挤,六世祖任孟谔便在对河的唐家桥月形山择地另建新居,称新屋里,这就是任弼时故居。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于此,在这里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幸福时光。
月形山处在群山环抱中。东边隐珠山,幕阜山的余脉,是东晋陶侃炼丹的地方;南边汉山,当年刘备攻打长沙就在山上安营扎寨;北面神鼎山,因黄帝采首山铜在此铸鼎而得名,著名的佛教圣地;西面玉池山,历代为皇宫贡水,陶澍和左宗棠尝在山里置庄避暑。新屋里建在月形山回龙湾,坐东南朝西北,门前地势开阔,玉池和神鼎两支水系汇积白沙河,自北向南蜿蜒而来,千百年来灌溉着两岸良田,滋养着玉池山脚一个一个的聚落。新屋里既得山水之势,又具田园之美,确实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故居四周均是土筑围墙,高1.8米,树皮覆盖,青砖压顶。围墙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道槽门。从国防广场拾阶而上,进入故居院落的那道槽门,门顶上方有一个斗大的“乾”字,笔墨酣畅,苍劲有力,“乾”字四周由绘有鱼、鹿和蝴蝶的双层棱形图案框边装饰,这道门称为“乾”字门。“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卦象是天,特性是强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辞为“元亨利贞”。未入其门,先给你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文化浸润。进入院子,一口活水池塘,形如明月半满,条石搭跳,浣洗濯足方便,鲤鲫在莲叶间嘻戏。池塘形如明月半满,让人感受到主人谦虚进取的精神。一圈十多根,合抱的樟树,二百多年的枫杨,一百多年的枫香,环绕着池塘,浓荫蔽地。
任家在洪武二年迁入塾塘,故居保留了赣派江南民居的特色。整栋建筑,分为上、中、下三进,为三间三进两偏屋的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9个天井,2个过厅,37间房子。
马头山墙砌青砖盖青瓦,石灰敷底,绘有兵书宝剑图案,格外气派。大门高2.2米,宽1.5米,麻石条片门框,上雕云角形状。大门为双层结构:两片门板厚二寸,漆暗红色土漆,厚重大方;大门外是一张单扇栅栏门,门栅设计巧妙,隐秘、牢固,既实用又防盗。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任弼时同志故居”牌匾悬挂在门楣的正上方。
当年,第二进穿堂的中门平常是不能打开的,都是从旁门出进,只有来了贵客才打开中门迎接。任家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新屋里出了很多大人物。任弼时曾祖兄弟三人,长曾祖任应庚随左宗棠平定湖南太平军,襄办赣湘桂三省军务,屡立奇功,委任为广西太平府知府。任弼时的曾祖任先庚协助冯子才剿平广西、越南匪患,晋升为知州,中法战争期间协助冯子才襄办军务有功,褒奖蓝翎。他廉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挂在二进穿堂的这块“遗爱在民”的牌匾,就是离任广西时当地百姓赠送的。“遗爱在民”的意思就是把仁爱的政绩常留在百姓中间。穿堂的门额上曾高悬一块御匾,上书“光照壁水”。任弼时的叔祖父任鼎延,深受左宗棠器重,曾随左讨伐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匪帮,中法战争后又随军平定镇南大乱,战功赫赫,咸丰皇帝御书“光照壁水”牌匾,可惜因年代太久而遗失。到“裕”字这一辈,最为知名的是任弼时的两位堂叔。任理卿,弼时二曾祖任雨臣之孙,比任弼时长9岁,留学美国,我国第一代纺织工程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纺织部科学研究院院长,1992年去世。中进左手边这几间,就是任理卿家。
高堂正中央是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神龛牌位。神龛高大,由木质镶刻而成,前摆香案香炉,是供奉祖宗、商议家族事务以及招待贵客的地方。任凯南,弼时长曾祖任应庚之孙,留学日本、英国,经济学家,1926年任湖南大学校长,与马寅初齐名,有“南任北马”之称。第三进的右手边这几间,就是任凯南家。
“树大分丫,人多分家”,第三进左侧的七间房子就是任弼时的父亲从祖上分得的家业,也就是任弼时的家。
父母居室。墙上的两张画像就是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和母亲朱宜。任裕道生于1870年,卒于1924年,享年54岁,是一位思想开明、性情温和的人,对子女慈祥和蔼。他父亲的这张画像,就是任弼时十岁时画的。朱宜是长沙唐田人,生于1877年,卒于1938年,先后育有三男三女,长子培直、三子培达均早夭,三个女儿培月、培星、培辰。她勤劳贤惠,勤俭持家,操劳一生,抚养孙女远志、远征到十多岁。床、中柜、面架、纺车、梳妆盒这些家具古色古香,都有一百多年历史!
陈琮英和小姑子们的居室。这间房子是任弼时夫人、老红军陈琮英以及任弼时妹妹培月、培星、培辰的住房,屋里陈设简陋。陈琮英同志生于1903年1月,比弼时同志大13个月,长沙县北山镇人,她跟任弼时同志是父辈们定下的娃娃亲。12岁时到长沙西园袜厂做工,平时住在袜厂里,逢年过节就回到弼时家。陈琮英的哥哥在铁路上工作,收入略好一些。任家家境困难,陈琮英拿到工资后,经常接济任弼时。1926年3月,组织派王一飞同志从这里把她接到上海,和弼时同志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这张黑白结婚照上,我们能够感觉到青梅竹马的革命夫妻之间那种坚贞无比的爱。陈琮英被毛主席称为“革命的贤妻良母”。陈琮英2003年5月3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
火房。任弼时家烤火的房子,现在称为客厅。火塘中间悬挂着铁制炉筒钩,烧吊锅吊壶的,能够上下升降。就在这个火塘里,母亲曾用火钳在柴灰上教陈琮英识字;就在这个火房里,父亲曾给儿时的弼时讲述屈原怀沙自沉、木兰代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的种子在二男的心里播下。
弼时居室。任弼时的居室十分简陋,一床一桌一书架,在这个书桌上,年幼的任弼时在父亲的指导下描红习字、绘画刻章,对他的绘画、音乐等素质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长沙读书后,每逢暑假回家,酷爱书画的弼时在这里练字画画的时间更多了。屋子里十分闷热,母亲劝他出去乘凉,任弼时却说:“拳要打,字要写!”一直要练到很晚。后来,他终于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笔好画,为革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厨房。这个土砖灶当地人称之为“蝴蝶灶”。在这个灶台上,任弼时曾亲自下厨炒菜,为母亲庆五十大寿。那是1927年,党中央派任弼时同志到湖南“全权处理”长沙暴动问题,任弼时利用这次机会回了一趟老家,。这是他参加革命以后唯一的一次回老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尽管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也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时中馆。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年轻时在任家新屋开设蒙学馆,取名“时中馆”。1903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任裕道与其小叔任岱云(任理卿父亲)分别进入湘阴速成师范班和明德学堂的师范班,半年后,叔侄俩结业回乡,在时中馆的基础上创办新式学堂——求志学堂,讲授国文、算术、音乐、美术、体操等新课程。晚间,把附近农民招到这里来读书识字。
(作者系任弼时纪念馆副研究员)
作者:唐晴雨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