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肖凌之:怀念书信
新新宁 • 文学
2024-02-15 14:07:04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甚至有点迅雷不及掩耳。

手机、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便捷,曾经盛行的信件沟通方式似乎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就连过年时节厚重而简洁的明信片与贺年卡也成了稀有之物。这是值得高兴还是不高兴?是好事还是坏事?

确实,不写信在现实中已经不妨碍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借用电话、电脑,凭借QQ、e-mail、短信、微信、视频,人们不仅可以便捷地实现一对一的交流,甚至还可以开展群体之间的互动。还要依托笔墨纸张和信封的书信沟通方式被淡忘也就成了自然。

但,我对书信却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在我心中,书信是有别样意义的,它代表一种特别、一种更深的情谊和关切。在当今时代,要是在不经意当中能收到来自远方亲友的来信,那亲友决不是一般的亲友。我真希望有这种情形出现,让我感受一种别样的情义和别样的厚重,分享亲友用手写体表达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何等的信赖。要是还能从中看到一手好书法、读到一篇美文章,那更是让人喜出望外的。然而,在如今,邮件还是不时地能够收到,但多半是印刷的报纸、杂志或是宣传广告、征订函件,要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简直就是一种幻想、一种奢望。

怎么也忘怀不了学生时代天天盼望亲友来信的情形。每天散学路过学生宿舍传达室,总要问问工友师傅有没有我的来信,并在信堆里翻来翻去,总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封或者更多。看到了写有自己名字收启的信件,犹如发现一颗闪亮的黄金;即便没有看到,虽若有所失,但总有一个念想,今天没有,明天或者明明天再明明天肯定会有的。要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收到亲友的来信,心中便自然有一种莫名的落寞和惆怅。读亲友的来信,白纸黑字,见字如面,更是一种愉悦和亲切,让我感到虽远离亲友,却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学习的力量也得到了倍增。

我也忘记不了我给亲友写信或回信的情形。夜深人静,或者是周末时光,坐在教室一角或者图书馆一隅抑或是寝室的书桌旁,忙里偷闲,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悟以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写在纸上。尤其特别珍惜那些有阅历、有思想、有见地的亲友,希望他们分享我的进步与快乐,解答我的疑问与不解。把信写好后,折叠成方块,装进信封,粘上封口,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当信件投进邮筒的那一刻,心中的希望也随之而放飞,迈向教室的脚步也随之变得了轻盈。

在那个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亲友们一旦各奔东西要一年半载见上一面却不那么容易。但由于有了信里来信里去,人与人之间却并不陌生,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学情、师生情、战友情、同事情样样不缺,而且十分纯洁和深厚。那个时候,亲友们分离时嘱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多保重,多多联系,多多来信。书信是那个时候人们交往与联系的主要纽带,信的来往密度也折射着双方的感情厚度。信件多的人无疑也是人气旺、人脉广的角色,往往享有较高的威望,肯定是某个圈里最值得信赖的对象。好的书信、重要内容的信札,抑或是贴有纪念邮票的信封,还常被收信人所珍藏,并不时地予以翻检和温习。

而今,再亲的人,再好的关系,要给其写封信或者说要收到其给你的信,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妄想。手机和电脑已经让人们忘记了写信,也让人不知道书信文体格式而怎么去写信了。书信似乎成了多此一举的矫情,而被人们不屑一顾,顶多就是人类的一种历史记忆,再过些年恐怕要被人类呼吁作为文化遗产来予以保护和传承。这是一种津津乐道的事么?是前进还是一种倒退?应该说,至少是一种此消彼长或者是顾此失彼,是一种重视和忽视、快捷与削减的二律背反。

其实,书信不仅是人类交往的一种传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历史上,书信曾叫简、柬、礼、贴等,在人情交往、政务处理、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书信是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融合体,好的书信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纸张于一体,是人与人交流的个性的细腻表达,也是一个人的才学展示。见信犹如见人,读信的同时还能读出对方的知识、见识、能力、水平和涵养、情感、个性与品格,读出写信人与自己的情谊深度。

科技再发达,电话、手机、电脑再先进、再便捷、再管用,书信是不能也不应被取代的,写信的事是不能够被人类所忽略、所忘却的。但愿,电脑不要废了文字的书面表达和人的书法艺术,手机不要废了人与人之间鸿雁的传递和真挚的交流。

作者:肖凌之

责编:黄渝液

一审:肖臣

二审:黄渝液

三审:文武

来源:新宁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美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