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苗乡的年味儿
新城步 • 城步文艺
2021-02-09 09:53:35

今年春节,我并未返乡,也未感受到家乡那浓浓的年味儿,但记忆中的家乡年味儿却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的家乡城步苗族自治县,相较起上海来那里算是真正的偏狭之地,但苗乡的年味儿却要地道得多。算起来,苗乡过年从腊月23日小年就开始了。从那一天开始,并不太长的县城主干道的两旁可是热闹非凡,乡下的苗家人大早就翻山越岭带着积攒了大半年的干货诸如腊鸡腊肉、腊鱼腊牛肉、干笋猪血粑等等一字摆开,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除夕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普遍洗浆衣被,清扫屋宇,同时忙办年货。最主要的几件大事就是杀猪、打豆腐、酿甜酒、捏血粑、打糍粑,但讲究“七不舂”(二十七日不用碓)、“八不打”(二十八日不打糍粑)、“十不杀”(三十日不杀年猪和家禽)戒律。

到了除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写春联、贴门神、挂年画、准备年夜饭。每家吃年饭的时间都是固定的,有的是早晨、有的是傍晚,更有的是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在吃年饭前每家都必须放爆竹祭祀祖先神灵,然后才开始同吃“团年饭”。所以除夕那天从早上到次日凌晨,鞭炮声是不断的。同时,吃年饭要关紧大门,在门外挂一草标,以示在吃年饭,外人不要进入,吃完也会放鞭炮示意。之后,孩子们都会拿着自己的各种烟花爆竹出来,在大院子里争相燃放。大人们则多用薪碳烧旺火,一起围坐火炉盘,拉家常,看春晚,打字牌,通宵达旦,叫“守岁”。是夜,每人都要洗澡,寓意洗掉过去一年的晦气。零时,家家户户点香燃烛,放鞭炮,供奉祖神,谓之“出行”。

大年初一起,人们衣着一新,到左邻右舍及朋友师长家串门拜年,持续数日。一个单位或一个院落的人经常会一大群人凑到一块儿一家一家走过去,主家大多都会放鞭炮迎接,并以香烟、糖果、瓜子、油茶等招待客人,然后坐在一块拉拉家常,热闹非凡。拜年的时间长短不定,邻居、朋友家有时候只是坐个几分钟,有时因要走的人家特别多,为节省时间甚至就是进去向长辈说声“给您拜年了”表示礼仪已到,然后马上就去下一家,这我们称之为“拜遛年”。如果是去亲戚家,那么时间就会长点,有时还会留下吃甜酒、喝油茶。现在拜年规矩也不多了,但乡下还是特别讲究。记得小时候一位乡下的亲戚带晚辈来我家,小孩子一进门就跪在地上给我父母磕头拜年。老家民俗,正月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也就是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孙子给爷爷奶奶拜年。初二女婿(携妻子儿女)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则是给姑姑(土话称“姑娘”)、舅舅、姨妈等等拜年。亲友之间拜年兴送礼品,主家除热情款待外,还要回赠礼品,叫“回筛子”。若有小孩拜年,必须给小孩“压岁钱”。春节期间一般要请亲友吃“年饭”,现在我犹记得小时候在正月十五之前总是吃得不亦乐乎的。

在老家,从初三开始,兴玩龙灯,舞狮子。一到晚上,许多村镇组织各种青龙、滚龙、吊龙在县城的各大街小巷游个遍。尤其是已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乡吊龙更是最值得我骄傲的家乡民族特色文化。在龙灯行进的过程中,锣鼓声震天,大人小孩成群地跟在前后左右。到了某个大家族或是单位,迎接的鞭炮声响起,大家就围成一圈,欣赏舞龙舞狮表演。这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了,他们三五结伴,在龙灯的下面左穿右绕,时而拾起龙灯里快燃尽的蜡烛,时而拾起没放过的爆竹。看到那场景,我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儿时。

一直很怀念家乡浓浓的年味儿。

作者:通讯员 梁益智

责编:王旭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