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天下安,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近年来,通过深耕农业现代化,赫山农业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依托农业发展,赫山多项荣誉加身。在今年赫山老百姓的朋友圈里,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是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
今年夏天,赫山区“稻稻油”双季稻轮作早稻示范片迎来了临田测产验收,经专家组现场实收实测,平均亩产501.9公斤。赫山双季稻种植经验引来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推荐,赫山经验不断刷新着朋友圈。
“我们测产是根据农业部的标准方法,随机选取三块田通过收割机实际收割,测定水分跟杂质含量,得出实际的产量。我们今天的测产结果是501.9公斤每亩。”湖南农业大学水稻栽培教授黄敏说。
丰收的数字背后,离不开赫山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机械化的推进,让“小田”变“大田” 、“粮田”变“良田”,实现了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获利。
近年来,赫山区积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投融并举、共管协力”的农田投融资建设模式,对农田“小改大、高改平、弯改直”,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民的利益,美化农村形象,让农户更具“底气”,让良田更有“韧性”,也让《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转发,点亮了赫山朋友圈。
田块成方、路渠成网。目前,赫山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46.19万亩。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提高灌溉排涝效果、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晚稻收割完后,我们准备种植200亩的紫云英和100多亩的油菜。”赫山区兰溪镇种粮大户孙勇说。
赫山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逾100万亩,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近年来,赫山区为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首创了水稻生产“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破解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难题,有效促进增产增效、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
在赫山区兰溪镇苏家湖村的智能化育秧工厂,8条机插秧生产线和2条机抛秧生产线正马力全开,抓紧时间培育今年首批1500亩的早稻秧苗。与传统育秧不同,这里采用的是立体式循环运动苗床,秧苗就像是坐过山车,上下缓慢移动,这样能确保每盘秧苗的光照和温湿度均匀,最快可实现15天育一批秧。湖南江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建军表示,工厂化育秧,能大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成活率,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而且秧苗的长短也可以“定制”,以此来匹配不同农机的使用需求,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同时,赫山积极探索“农田管家”模式,按照农机生产服务管家、田间管家的“分类多级管理”模式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管理效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高效高产。“既给其他的农户提供了方便,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其中(一季)全程服务的效益在50元每亩,单项服务每亩在10元左右。仅社会化服务这一项,我每年的收入就在55万元左右。”益阳市益民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旭芳说。
目前,赫山区已培建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60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8家,农业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家,农机大户1050户。推广遥控植保无人机272架,智能控制谷物烘干机284台套,农机智能化、数字化作业覆盖了整地、育秧、插秧、运苗、植保、农情监测、灌溉、收获等各个环节,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农机动力。
责编:卜文章
一审:丁洁冰 李成刚
二审:皮尉人
三审:向杰
来源:赫山记者站
专题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