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余光中范我存的汨罗往事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3-11-29 17:49:05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胥扬)11月24日晚,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夫人范我存先生逝世于高雄,享寿92岁。她与汨罗有两次"深交":1999年九月廿一,她与余光中先生一起来汨罗祭拜屈原;2018年,得知汨罗屈子文化园计划在书院设余光中先生展,范我存先生欣然同意,并整理好余光中先生手稿,惜因特殊原因未能成展。

余光中与夫人范我存相识携手70余载,白首偕老。曾在《三生石》里做好了下辈子的约定:"我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你的下一班船/在荒荒的渡头/看你渐渐地靠岸/水尽,天回/对你招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味余、范两位先生与汨罗的故事。

她是《乡愁》里的"新娘"

范我存的名字很特别。据说,是因为她父亲留学法国时,受到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的影响,为她取名"我存"。

范我存生于1931年,余光中生于1928年,二人的母亲是堂姐妹。17岁那年,余光中跟随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妈家中巧遇范我存。余光中将范我存频繁地写进情诗中,1956年,两人结婚。余光中曾分享婚姻幸福的心得: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1971年,43岁的余光中写下了《乡愁》一诗,自此便开始了独属于他的"乡愁时代"。"乡愁诗人"的爱给了祖国也给了相濡以沫的妻子,"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台湾省女作家张晓风曾经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除了是余光中作品的第一位读者,范我存曾著书《玉石尚》。她还有着汉子般的胆略。改革开放后,范我存在急切的回国探望心情驱使下,只身于1982年首次回大陆进行"探索"之旅,特地到老家漕桥,用相机带回些儿时的记忆,以解余光中久渴的思乡之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1999年九月廿一,余光中和范我存怀着朝圣之心来到汨罗,祭于屈子祠堂。余光中学贯中西,喜欢荷马、但丁,但心中难以撼动的是屈原,他视屈原为烈士。他一到汨罗,就说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汨罗江畔,忽有悲风掠过江面,余光中为之怅然,提笔在宣纸上如是写道:"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时任屈原纪念馆馆长的刘石林记得,两位先生在屈原碑林的屈原铜像前深深鞠躬。

一条河流的命名,总会来自人文地理的诗意表达。"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余光中先生将锦绣中华源远流长的泱泱诗河,从两千多年前一脉相承连接到了永远的未来。不经意的此句,又因著名诗评家李元洛引为题叙,从海峡对岸传入楚湘大地,"蓝墨水的上游"便成为汨罗江的特指。

2005年6月,77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应邀从台湾飞到湖南,参加国际龙舟节活动。他将以在屈子祠即兴的断句开篇,续成一首二十四行的新作,题为《汨罗江神》,在典礼现场朗诵。30万人的声音回荡在汨罗江两岸,共祭中华文化之魂——爱国诗人屈原。老先生还将祭奠屈原的诗文也全部焚烧,以此祭奠屈原。他说:"这次祭祀非常壮观,我很震撼,也很高兴。屈原应该受到这样的尊重。"

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去世,范我存与女儿为余整理遗稿,发表数篇诗作。2018年,得知汨罗屈子文化园计划在书院设余光中先生陈列室,范我存先生欣然同意,并悉心整理好丈夫手稿,待园方赴台详细对接。虽然因特殊原因,台湾行最终未能成行,但两位先生对汨罗的深情厚谊难以忘怀。

一审:柳勤进

二审:刘晓元

三审:张   为

作者:胥扬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