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与亲属、家人的关系,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罗荣桓元帅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士兵的本色,牢牢把握从严要求的原则。毛泽东评价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回顾罗荣桓的一生,他无愧于这个评价。
罗荣桓纪念馆塑像
1927年4月14日,罗荣桓胸怀“救斯民于水火”的雄心壮志,离开生他养他25年的故土——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踏上革命征途,直到1963年12月16日逝世,36年间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1949年9月30日,罗荣桓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0月1日,罗荣桓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当全国各族人民还沉浸在北京开国大典的喜庆气氛中的时候,从湖南前线传来了捷报:衡(阳)宝(庆)战役胜利结束,罗荣桓的家乡衡山县宣告解放。
翻身了,解放了,如何处理好同亲属关系的问题,便摆在了罗荣桓的面前。罗荣桓参加红军后,曾向家里写了两封信,当时家里的人害怕受迫害,看完信后立即烧掉了。第三封信是罗荣桓抗战初期在山西赵城写给他的哥哥罗晏清的。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所以这封信得以保存下来。从那以后,罗荣桓同老家便又断了音讯。
家乡衡山解放以后,罗荣桓十分关心在他离家时尚不足一岁的女儿罗玉英的下落,但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家乡部分乡亲可能来北京找他,其中很可能有人以为他当了大官,来向他谋个一官半职或提出其他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在1949年11月间,他专门打电话给刚刚到职的湖南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说:“衡阳是我的家乡,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你要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不能让他们免费坐火车。”
不久,正如罗荣桓所预料的那样,果然有一些人打着罗荣桓亲戚的旗号找郭维城,要求免费乘车进京,都被婉言拒绝了。
当然,罗荣桓也不是对前来探望他的乡亲们,一概拒之门外。他反对的,是那种要求免费乘坐火车上北京、希望从自己这里得到一官半职,或者其他不切实际要求的做法。对出于真情前来探望的客人,罗荣桓总是热情招待,自己出钱给他们安排住处,购买回去的火车票。
罗荣桓与家人合影
一封家书
罗荣桓出生在衡山(今衡东)黑田罗氏家族。作为中华罗氏的一部分,黑田罗氏与罗氏其他分支一样,源远流长,是一个大家族。罗荣桓父亲罗国理有三兄弟。罗荣桓兄弟姐妹共有八人,在他前面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后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罗荣桓先后生育了二子五女,战争年代,生活艰难,医疗条件差,其中有三个子女不幸夭折,只有一子三女抚育成人。他一生久经沙场,戎马倥偬,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是一位慈祥而又要求严格的父亲。
1927年4月,罗荣桓离开家乡时,女儿玉英刚刚半岁,他是多么地舍不得离开她啊!可是为了革命,为了千千万万个像女儿这样可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他毅然地离开了女儿和亲人。
1949年11月,家乡湖南衡山解放后,罗荣桓得知自己离家时刚刚半岁的女儿罗玉英已长大成人并结婚生子的消息时十分高兴。是年底,罗玉英和她的丈夫陈卓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求到北京来。从罗玉英的信里,罗荣桓看出女儿受了一些旧思想的影响,认为爸爸当了大官,自己可以进北京享福了。罗荣桓觉察到女儿这种思想后,立即写信教育女儿:“你爸爸二十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一无所有。你弟妹们的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因此,陈卓等来此,也只能帮其进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罗荣桓同志蜡像
在战争年代,罗荣桓历来随遇而安。他在井冈山上,风餐露宿、曲肱而枕是家常便饭。罗荣桓不仅在住房等生活问题上,从来不提什么个人要求,而且在名誉、地位面前,都始终保持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罗荣桓弥留之际,对守护在床前的妻子林月琴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又慈祥地看看自己的孩子,嘱咐他们:“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跟党走!”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去世。罗荣桓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廉洁的一生。虽然他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子女,但是他给子女甚至全党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的高尚品德和严谨家风被后人一代一代传承。罗荣桓去世,毛泽东非常伤心,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其中最后两句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可以想象,毛泽东是多么失落,他还有大事要和罗荣桓元帅商量啊。
责编:范欣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