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峰区先锋街道光辉社区一间约40平方米的老旧小居室内,住着“中国好人”贺朝阳一家。
16年前,为了给丈夫治疗白血病,她卖掉了婚房,搬进了这间“斗室”,“一意孤行”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丈夫,日复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同时照顾身患精神疾病的夫兄和年迈多病的公公,用柔弱的身躯默默地守护着家,用16载光阴诠释中华民族“孝”和“爱”的传统美德。
贺朝阳与傅涛于2000年喜结连理。婚前,贺朝阳知晓丈夫有个哥哥长住在精神病医院无人照料,婚后,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夫兄的责任。
日子在日升月落中更替,夫妻俩恩爱有加,生活充满阳光。2004年,儿子出生后,贺朝阳感觉生活更有意义,每天幸福感满满。
然而,这样的幸福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
2007年4月13日,年仅35岁的傅涛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检查结果一下把我打蒙了。”贺朝阳回忆,当时拿到检查结果,感觉如晴天霹雳,整个人都在颤抖。这病属于恶性的血液系统疾病,继续恶化会危及生命,必须尽快进行骨髓移植,可手术费用高达50多万元。
贺朝阳不顾丈夫反对,毅然卖掉了居住不久的婚房,筹措了骨髓移植费用。可没想到,整个中华骨髓库也没有找到合适供者。医生说,要想找到合适供者,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
彼时,儿子年龄太小,丈夫唯一的哥哥又患有精神疾病长期服药,不能作为供者,公公年龄大且身体差,医生说也不行。为了找到合适供者,贺朝阳辗转长沙、永州、上海、武汉等地,行程1万多公里。很多专家劝慰她,白血病是不治之症,所有努力都可能会付诸东流。但贺朝阳非常执拗,“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她时时鼓励丈夫:“别着急,别泄气,总会有希望的。”
妻子的爱,激起了傅涛对生命的渴望。他很快从情绪低落的沼泽中挣脱出来,配合医院、配合妻子,对自己进行康复治疗,在没有找到合适骨髓进行移植的情况下,通过服用靶向药和妻子寻找的提高免疫力的中药,以及在妻子对其饮食生活等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奇迹就这样既偶然又必然地发生了,傅涛的病情稳定了,并慢慢康复。2007年教师节当天,他重新回到了心爱的讲台,继续着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傅涛说:“是妻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她,我父亲年老多病、哥哥常住精神病医院,根本就没有人照顾,这个家也不复存在了!”贺朝阳却说:“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妻子、一个儿媳应尽的本分。”
精心照顾多病公公10余载
为丈夫治病已是负债累累,2008年6月,年迈的公公又突发脑萎缩,瘫痪住院。同年7月,公公又因30多年的胆脂瘤复发病倒在床。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公公耳朵流脓流血,她四处筹措治病钱,最终让公公渡过难关。
当时的情况,贺朝阳每天的生活轨迹呈扇形重复,公公住院、丈夫仍然需要照顾、年幼的儿子、精神病院的夫兄、打零工挣钱,一个都不能少。贺朝阳以自己的聪明和坚毅,尽善尽美地画好了这个圆。
2014年至2018年,贺朝阳的公公因胸腔积水、心脏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多次入院抢救。为了给公公治病,贺朝阳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尝试各种办法。在医院里,她坚持帮公公按摩,陪老人家聊天。日子一长,病友都以为她是公公的女儿。有一次,病友家属见贺朝阳一上午没来,就问:“傅爷爷,你女儿没来啊?”公公听到后笑着说:“她不是我女儿,是儿媳,但比我女儿还要亲!”
傅涛对此也深有感触,有一次,他独自去医院看望父亲,一位病友对他父亲说,你女婿来看你了。他既感到深深的自责,又为有这样一位好妻子而高兴和自豪。
“上敬下睦,于己勤勉,与人为善,仁慈信忍。”十六字家训挂在贺朝阳家里的显眼位置。尽管家庭困难,贺朝阳家人三代蜗居在48平方米的房子里,但她仍然乐观生活,踊跃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回报当年社会给予她的帮助。
贺朝阳本人在这些年里也先后获得“衡阳好人”“湖南好人”“中国好人”称号;她的家庭则先后获得“湖南省五好家庭”“湖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责编:周继晋
来源:掌上衡阳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