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文化|护城壕——渡头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3-09-06 08:29:22

渡头古城遗址是临武县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现存最早古城遗址,也是湘粤古道上现存仅有的、年代明确且保存完整的古城邑聚落遗址。

通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的连续考古发掘,证实渡头古城遗址是临武汉至六朝时期的县治所在地。


城壕现状

现存古城城墙外地表仍见有明显的护城壕,城壕宽窄不一。其中东面护城壕被现代马路穿行而过,残损严重。北面护城壕因现代农业改造,城壕基本被填平。南面城壕现存深40~80厘米,长近150米,宽15~30米。西面护城壕基本保存完整,现存深度30~70厘米,长160米,宽12~15米(图一)。

图一 渡头古城现状(2021年发掘航拍)


考古勘探与发掘

1.勘探

从2016年的考古勘探看,南城城壕基本为“U”形,深1.5~3.3米,其东南处因椭圆形台呈不规则状,西城壕也基本呈 “U”形,深1.2~1.8米。


2.发掘

2017、2021年,分别对北面城壕和南面城壕进行了考古发掘,均发现有两条不同时期的护城壕,且晚期城壕打破了早期城壕(图二、图三)。根据城壕内出土遗物,可知早期城壕年代为汉代,晚期城壕年代为六朝时期。

图二 2017北部护城壕发掘航拍

图三  2021年南部护城壕发掘航拍

以2017年发掘的北部城壕为例。早期护城壕(HG7)距现有的北城墙约6米,截面亦呈倒梯形,口宽底窄。开口宽4米,底宽1.5米,残深2.2米。晚期护城壕(HG6)距保存的北城墙约15米,整体保存较好(图四)。截面呈倒梯形,口宽底窄,开口宽6米,底宽4米,残深2.6~3.2米,打破早期护城壕。

图四 2017年晚期护城壕发掘剖面

3.城壕出土遗物

早期城壕地层堆积中出土遗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等,还有少量的陶球、陶罐(图五)。晚期护城壕底层堆积中出土有瓦当、板瓦、筒瓦以及青瓷器(图六)。 

图五 早期护城壕出土陶罐(HG7②:1) 

图六 晚期城壕出土青瓷器盖(HG6⑫:1)

通过考古发掘,大体可知渡头古城遗址曾经历过两次大的修建:一次是西汉开始修建,一次是六朝有过重修。早期护城壕大致在西汉早期建成,在西汉中后期开始遭到废弃并回填。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又在城外修建晚期护城壕,两晋时期沿用,至南朝晚期护城壕被废弃并回填。通过比较早、晚两个时期城壕面积的大小,初步可知渡头古城六朝时期城址面积比两汉时期的城址面积有所缩小。

护城壕虽历经风雨沧桑,却见证了渡头古城的时代变迁和临武的千年历史。

责编:龙潮辉

来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临武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专题探秘渡头古城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