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文化|渡头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3-08-24 14:52:51

千年古城之湖南临武渡头古城


前 言

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汾市镇渡头村武水河南岸,是一处以渡头古城址为中心并包括了周边墓群的古城邑聚落遗址,年代为汉至六朝时期,分布面积17万余平方米。

遗址于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确定为汉代古城址。1989~2009年,临武县文物管理所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复查,并在遗址周边新发现有多座带有封土堆的墓葬。

2016年,为更好地了解渡头古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郴州市文物管理处、临武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等单位对渡头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主动性调查勘探。确认渡头古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大体呈正方形,由城内建筑、城墙、瞭望台和护城壕组成,东西城墙残存长105米~110米,南北城墙残存长100米~103米,城墙宽4~5米,残高3~6米。城址周边有多个墓群,主要分布于渡头、南福、白石三个自然村。

渡头古城址发掘区45°航拍(西北向东南)

考古发掘概况

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17、2019~202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有针对性地在南北城壕、城内、城外遗址区及周边墓群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出护城壕、灰坑、灰沟、房址、柱洞、水井、道路、墓葬等各类遗迹290余处,年代基本为汉至六朝。共出土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银器、石器等文物标本数百件。

渡头古城遗址2021~2022年发掘区航拍

主要认识

01
城址性质


根据临武县治记载,临武战国时期属楚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县十一:郴,临武‥‥‥”。《水经注》记载:“县侧武溪东,因曰临武县。”通过近几年的发掘,基本确定了渡头古城遗址始建于西汉早期,东汉至两晋沿用,至南朝废弃。城址结构清晰,各时期堆积明确、内涵丰富,周边墓葬群规模较大,且选择合理,文化特征明显。另外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水路和陆路交汇地带,渡头古城遗址位置重要,作用明确,既是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转陆路北上的重要据点,又是中原先进技术传入岭南的重要通道。

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和城址位置及内涵,可确定渡头古城遗址是汉至六朝时期的临武县治所在地。此外,两条护城壕的存在也间接说明了城址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最初在西汉早期应是军事据点,到东汉后变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军事通道据点,西晋至南朝时期,晚期护城壕的修建,说明城址的军事功能得到加强,间接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战争的频繁。城址的设立直接反映了该区域在东汉时期军事战争、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02
城址发展历程

临武县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现存最早古城遗址,也是湘粤古道上现存仅有的、年代明确且保存完整的古城邑聚落遗址。

通过对南北城壕的发掘,从早晚两期护城壕与现有城墙的距离关系和出土器物来看,对比汉代城址城壕与城墙的距离关系,并结合西南城墙下叠压有东汉时期板瓦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现存的渡头古城城址的应是六朝时期建成的城址。通过城壕面积的大小,初步可知六朝时期城址的面积比汉代城址的面积有所缩小。


03
遗址的价值

渡头古城遗址是一处聚落遗址,通过对古城址、墓葬以及生活遗址的发掘,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了解了城址内的建筑布局和城址发展历程,初步厘清了不同时期城址与墓地之间的布局关系,为深入研究湘南地区乃至岭南地区汉至六朝时期地方城市的布局、发展及演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渡头古城遗址是重要的文化物质载体,是临武县的文化之根,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认识临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渡头古城聚落遗址作为湘粤古道上以及武水河岸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之一,它是北人南下、中原先进技术传入岭南的重要通道。渡头古城的存在,见证了南岭北侧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团结,体现了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进程。为南岭两侧的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龙潮辉

来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临武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专题探秘渡头古城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