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抗美援朝老兵——李大林
幸福桂东 • 乡镇
2020-12-24 11:18:51
致敬英雄

有个老人,花白络腮胡子,头戴一顶黑皮帽,弯下腰、伸着手在村庄的菜地里摘青菜。看上去,他跟农村见到的许多老人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这个老人当过兵,出国参加过抗美援朝。老人叫李大林,村叫溪莲村,桂东县四都镇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

出身贫寒,从军抗美援朝

1932年5月21日,李大林出生在一户贫寒人家。1955年春的一天,乡、村干部来家中宣传,鼓励他去参军,没读过书的李大林觉得这是难得的好机会,便怀着满腔热情报了名。体检、政审之后,他从一个农民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与黄茂生、黄耀光、钟孝纯、李声菊、李家传、刘利豪、钟平方等一批战友,离开桂东,至郴州,转乘闷罐火车一路北上到了朝鲜。李大林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炮兵独立团。

李大林说,在朝鲜他们没有打仗了。战后朝鲜的创伤无法言说。炮兵独立团驻地在肃川(音),位于三八线附近,周围是丘陵,树木长得不高。在部队,李大林苦练杀敌本领,积极训练队列、打靶、投手榴弹、拼刺……作为一名炮兵,他参加日常榴弹炮训练,测定炮位,搬运炮弹,塞炮弹,练手臂力量。120斤一枚的炮弹,双手捧起,搬运到大炮上去装填,练的人筋疲力尽。

“志愿军战士每月6元津贴,副班长每月9元,班长每月11元。” 李大林说,在朝鲜生活条件艰苦,志愿军战士每天平均一两三钱肉,七钱油。吃的大米、高粱、面粉、大豆、蔬菜是从中国运去的。没房住,志愿军战士们住朝鲜民房。由于住房极度困难,无可奈何的志愿军战士们不解衣地与朝鲜男男女女同眠在一个炕上,从来没有发生夜宿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针对此种情况,部队着手建造住房,志愿军战士们纷纷动手,做木工的做木工活,做泥水的做泥工工程。李大林说他做泥工,放泥砖,担砖挑瓦。不久,部队战士就有了住房。

回忆那段峥嵘的岁月,李大林说他没有战功,没有荣誉证书,没有惊险的经历。他奉命守过仓库。说仓库,其实没房子,是露天的,地底下架起一排排树木,树木上面放置从国内运来的大米、高粱、面粉等。汽车运来了物资,他参加卸货,码好,用帆布覆盖好,他就在仓库站岗执勤。

不操枪、不弄炮的日子,李大林和志愿军战士们投入到建设朝鲜的劳动中,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地里掰了苞米后,很快就进入了朝鲜的冬天,他们冒着严寒,用耕牛犁地,翻耕冰封的土壤,种植冬小麦。

由于李大林不怕苦不怕累,工作负责,受到团部口头表扬4次,物质奖励1次,奖品是一本笔记本。

李大林的军旅生涯是1958年1月结束的。部队给他发了70元安家费,用汽车将他、黄茂生,还有一个志愿军战士,忘记名字了,送到了朝鲜火车站。他们三个人从朝鲜坐火车到达辽宁丹东,再坐火车南下到了宜章白石渡,转乘汽车回到了桂东,回到四都溪莲村正是大年三十。

弃工务农,一辈子当农民

复员回来的李大林,起先在桂东沙田水泥厂当工人。半年之后,他放弃了工人职业,回到了老家四都溪莲农村当农民,跟村庄上的人一样,结婚生子。他积极参加农村劳动,耕田种水稻,挖土种菜,上山植树造林,他觉得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更需要人去建设。

一年又一年,李大林默默无闻地在农村劳动生活了一辈子。而今,88岁的李大林与84岁的妻子生活在盖瓦的土房子里,与农村周围新建的水泥平顶楼房的映衬,土房子显得粗糙老旧,屋门口堆着干柴,做饭还用土灶,家中还是一些旧物件,没有洗衣机、电视机、冰箱。吃饭的地方昏昏暗暗。尽管如此,李大林很满足这平淡清贫的生活。他脸膛红晕,身板硬朗,说话声洪亮。他有时闲不住,会到门前屋后喂鸡养鸭,会走到菜地摘杨梅豆、青菜、葱蒜等菜蔬。

我用镜头给老人拍照时,胸前挂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头戴黑皮帽子的李大林老人举起右手,手指并拢,掌心略向前伸,郑重地敬着标准的军礼。



作者:陈俊文

责编:邓敏

来源:桂东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