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
女兵很稀罕,刘畅生便是一个。
住在桂东县沤江中学的刘畅生今年81岁,她个头不高,两鬓斑白,鼻梁上挂着副老花眼镜。“当年,我们在军区护校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些故事都埋藏在我的心底。”提起过往,刘畅生陷入了回忆……
▲桂东安度晚年的刘畅生
1939年3月21日,刘畅生出生于湘潭市易俗河镇吴家巷袁家湾。她的父亲刘清怀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刘畅生4岁那年,湘潭被日本飞机轮番轰炸。一天,天空上有“呜呜——”的响声,日军轰炸机又来了!刘清怀挑着两个水箩,与妻子一起带着三个孩子赶快离开了家。紧接着,炸弹惊天动地爆响。一家人向着深山拼命跑,这次逃命让刘畅生的母亲身心俱疲,加上受到过度惊吓,她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房屋被日本人炸毁了,刘清怀无奈之下将刘畅生三姐妹寄养在岳父家,独自出外谋生。刘畅生慢慢长大,在外公家附近的黄氏祠堂读了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刘畅生考取了长沙市第七中学。
刘畅生痛恨日本侵略者,日军摧毁家园的切肤之痛让她立志报考军校。1956年初中毕业后,她在长沙陆军163医院附属卫校读了一年书,并于第二年考取了原广州军区护士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
▲军区护校运动会剪影(刘畅生在其中)
走进军校成了一名女兵,刘畅生满心喜悦。军校实行供给制,不仅免费供给学员生活必需品,而且发放补贴,不需家中寄钱、粮。在军校,刘畅生系统学习了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护理技术、营养学等医学科目,还与同学们在教官的指导下进行走正步、站军姿、投手榴弹、实弹射击等军事训练。军区护校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不定期举行体育运动会和团日户外活动,每周有两个晚上的休息时间,军校有电影院,食堂在休息日晚上会布置成舞厅,女兵们可以去看电影、唱歌、跳舞。
▲刘畅生1958年在军区护校劳动(右一为刘畅生)
在那个年代,劳动也是军校的必修课目。军校经常组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挖鱼塘、挑肥、种菜、挖榕树根(榕树根是加工热水瓶木塞子的好材料)。刘畅生至今珍藏着当年劳动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拍摄于1958年。当时,军区护校接到了上级指示,要求军校师生义务投劳建东湖公园,于是,刘畅生与同学们一起去东湖挑淤泥。泛黄的照片上,泥土垒起了长堤,劳动队伍里,有的人用畚箕挑,有的人用独轮车运,来来往往地穿梭忙碌着。让刘畅生难以忘怀的是,无论到哪里劳动,同学们都十分积极,劳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立马就会有人写出来,被广播站播出。
▲1958年参加东湖义务劳动(中推独轮车为刘畅生)
1960年,刘畅生从原广州军区护校毕业并留校工作。同年5月,她与同校老师唐永绵结婚。唐永绵教政治课,她则担任军校的绘图员——将人体器官解剖图放大绘制,供学校老师授课用。
▲二排右一为唐永绵
1963年,唐永绵转业了。他是独生子,父母在资兴,由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户口受到政策限制,孝顺的他只好放弃在广州工作的机会,转业到了桂东县粮食局,刘畅生也随夫调到了桂东。“我们本可以申请到郴州或资兴工作,那样照顾老人更方便些。可我们在军校多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已深深地烙在了心中,就毫无怨言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刘畅生说。
▲女兵刘畅生(左一)、唐永绵(右一)和他们的女儿
刘畅生夫妻在桂东这片热土落了户、扎了根。桂东民风淳朴,工作上有不懂的,问谁,谁都会倾囊相授;生活上要是有了困难,大家也会互相帮助。刘畅生爱上了桂东,她把公婆也从资兴接到了桂东安度晚年。桂东成了刘畅生的第二故乡,她先后在银行、印刷厂、酒厂等单位工作过,直至1995年在桂东县人民医院退休。
责编:邓敏
来源:桂东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