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了许多通信兵,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之间传递军情,为保障我军打胜仗及开展军事行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桂东县抗美援朝老兵陈登龙就是一位营部通信兵。
11月4日,在退休老师方续雄引领下,我走进桂东县一中家属房拜访了他。今年86岁的陈登龙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从家中拿出了珍藏的徽章、纪念章和立功证明书,面容安详地讲起了参加抗美援朝的往事。毫不犹豫参军
1934年4月1日,陈登龙出生于桂东县大塘镇蛟龙村一户贫穷的农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该县文溪乡青年组成的民兵工作队,经常在杉木岭一带站岗放哨。 说起参军一事,陈登龙说:“我憧憬部队生活,想去当兵。没想到1951年2月的一天,参加沙田区会议,就是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会后,我毫不犹豫报名参军,圆了军营梦。”那年夏天,陈登龙和一群热血青年——陈登仕、陈登志、黄守规、罗增禄、黄尤雄、方英才……入伍。在乡亲们欢送下,从县城出发,沿着四都、八面山、青市……古道,徒步到了郴州,编入湖南省军区独立八团。先后在郴州、永兴县高亭司、岳阳参加了几个月新兵集训。不久,被派往湖北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1952年4月,陈登龙离开湖北,奉命跟随部队来到锦州市黑山县新立屯,一边操练、夜行军,一边待命。 “在安东,我被派往部队三五五团三营九连一排一班当战士,与湖南来的战友分开了。部队给每位战士发放了一床棉被、一件棉衣、两双鞋子、一袋10斤左右大米,还有炒面、萝卜干菜、罐头等,战士们身背五六十斤背包,踏着夜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步行到了朝鲜青川。”陈登龙说,踏上朝鲜土地,战争惨况扑面而来,废墟随处可见,铁路、公路两旁到处是炮弹坑。朝鲜青年上了前线,见到的朝鲜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敌机不时在朝鲜上空投放炮弹,为了躲避轰炸,部队大多夜行军,白天行军用树枝或树叶伪装。
在朝鲜战场,陈登龙和战友在山前挖坑道。挖好后,晚上用二三条树在坑道搭临时木床睡觉。床窄小,坑道内阴暗潮湿,衣服、被子都是湿的。白天待命时,把坑道树条竖起来,为躲避敌机轰炸,人像猫一样窝在坑道内。 在朝鲜战场,洗涮是一件难事。行军打仗,半个月洗一次澡。天热,有的战士身上发了虱婆子。有机会洗涮时,战士们用朝鲜人民提供的鼎、锅烧开水,煮沸衣服消毒。战地用餐十分困难,吃从国内运来的炒面,一把水(冬天是雪)一把面含着咽下去。有时粮食供给不上,陈登龙挨饿两天没饭吃,但他一想到是保家卫国,再苦也觉得光荣。在朝鲜,陈登龙学会了几句朝鲜语一阿妈妮(老妈妈)、阿爸几(老大爷)、什么冬木(同志)、安娘哈塞哟(你好)、嘛民搜(好多)……陈登龙说,一个营配了一个翻译,他把请教学到的朝鲜语记录在本子上,那时学的不多,而今忘了不少。陈登龙完成送信任务后,就在营阵地观察所当侦查员,不到一人高的观察所筑在山洞,人在洞内弓着腰,用望远镜暗中侦察周围情况,发现敌情,立即报告。难忘通信兵岁月
通信兵是一个非常艰苦而又危险的兵种。
“在朝鲜战场上,我从部队九连调到了三营担任通信兵。那时通讯技术十分落后,通讯器材少。为保证信息畅通,大多走路送信或骑马送信。战士们打仗一群人,送信是孤军奋战。从营部到团部两地相距30里路,送信每天两个来回。接到送信的命令,即使雪花满天也得执行,去团部一来一回两三个小时。送信不仅艰苦,而且有危险,我遭遇过两次危险。”陈登龙说。
第一次是1953年3月的一天,陈登龙从营部骑着军马,送信去团部指挥所920高地。军马在崇山峻岭的山道上 “得!得!得!”地奔驰着。忽然,一段泥泞不堪路面挡住了前行步伐,军马骤然停了下来。平常,那段路,陈登龙会下马,脱掉鞋子,牵着马徒步前行,而那次为赶时间,陈登龙没下马,他两腿一夹,令马前行,性格猛烈的军马不愿在泥泞路面上奔跑,几次高昂起头颅,发出嘶嘶的吼声,想甩掉马背上的陈登龙。陈登龙扯紧马缰绳,走过泥泞路段,前行一处崎岖的道路,军马被绊倒了,陈登龙甩在了水沟里,所幸人没伤着,挎着的枪摔在石头上摔坏了。 “另一次,具体时间记不起来了。”陈登龙说,那是一个漆黑的晚上,陈登龙行走在送信的路上,遇到我方两辆军车在过桥。一般来说,为不暴露目标,军车夜晚关着灯行驶,因为敌机见光就打。由于过桥,第一辆军车行驶时开了一下灯,过桥后,马上熄掉了。第二辆军车依样行进,敌机在上空投下了炮弹,一瞬之间,炮弹“轰!轰!”在离陈登龙七八米远处炸开了,火焰冲天,军车被炸,掉到了桥下,而趴在地上的陈登龙满身泥土,侥幸躲过一劫。复员回家务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1954年8月,忠诚完成了任务的陈登龙,从朝鲜平壤凯旋回国。回国的陈登龙经过体检,调往徐州空军二一直属空军部队,他干起了机场的活计。1957年10月,立过功、受过奖的陈登龙从原济南军区复员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
回到家乡的陈登龙,投入到火热的农业生产中,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任过大塘蕉源的生产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他带领村民种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脱下军装的陈登龙,退伍不褪色,时时处处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人民、为社会做了许多工作。聆听着陈登龙老人的故事,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钟头。“陈老,您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到家乡,没有安排工作,没有退休金,有过埋怨情绪吗?”我问。
“每月可领到一千元复员军人补贴,对比死去的战友,我是幸存者、幸运者。”陈登龙老人回答。 这就是抗美援朝老兵,一位生活在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如今,86岁高龄陈登龙在桂东一中教书的儿子家中安度晚年。他深情地说:“无国就无家,小家要服从大家,一定要热爱国家,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