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郴州·临武夜故事 | 别样“夜故事” 技艺代代传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3-07-12 17:48:01

近日,水东镇组织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旅游节,其中,斗水坪村的省级非遗“夜故事”民俗展演活动作为本次旅游节的重头戏,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一原生态大戏。

在斗水坪村“夜故事”的化妆间内,化妆师们正在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为演员们进行化底色、描眉、涂胭脂等妆发工作,候场演员们则在进行演出前的动作纠正和台步彩排。“我扮演的是四仙姑下凡,四仙姑是一个仙女嘛,她的是文戏,也是一个彩头戏,就是比较喜庆,戏里她是辅佐一个贫苦的书生,我还蛮喜欢这个角色的。”演员李丽娜从2013年开始表演,今年是她参演夜故事的第十个年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群众的千呼万唤中,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夜故事拉开了展演帷幕,《穆桂英挂帅》《断桥会》《活提三郎》等“夜故事”逐一抬出,节目形式多样,传统和现代结合,创意新颖,参加表演的大人和小孩各个装扮逼真,游客们不断鼓掌喝彩。

“仙人摘桃的那个环节,有一个老先生拿着一棵桃树出来,然后有个小仙女出来,表演小仙子摘桃的那个环节,我觉得特别特别有意思。”游客黄茭燕说,她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个演员的装扮和服装都特别鲜明,有自己的角色特色。

临武夜故事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来源可追溯到清朝中期。据传,当时困苦不堪的民众,渴望寻求一种祈求平安、避邪驱病的方法来改变现状,于是人们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著名文学等进行压缩改编、精选剪裁,再结合本土祭祖拜神、驱魔赶鬼习俗,采用唱、演、白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元宵节后至二月初夜间,以及重大节日之时,借助竹筒火把照明,搬上舞台。

临武夜故事第六代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冬竹说,每次表演,他们要走遍整个村子,最少要走2个多小时。每次有70多个节目,每一个节目都要这样装扮,每一个节目的细节要把它演出来,节目中有祈祷,扫魔,驱邪,还有喜庆,每个节目里面都有讲究,而且很有意义。

作为夜故事的非遗传承人,罗冬竹深受家庭戏曲文化的熏陶,她从9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唱戏,如今,已经66岁的她仍在参加演出。她告诉记者,临武夜故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装故事”“抬故事”“扎故事”。演员们白天忙着化妆彩排,夜间开始演出,主要以祭祀巡游的方式开展,展演中,借助20余个铁笼火把和60余个竹筒火把进行照明,故又称“火故事”。活动范围一般在本村和邻近村子以及友好往来的乡村内演出。该表演演出规模大,不受舞台、场地的限制,采用轻装上阵、逛街串巷、走村跑乡,随处可走,随地可演,每年都会到相邻村庄和不同城市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展演规模最大的时候有260多个人,我们每一年要到广东去演,家家户户都要去,寓意家家户户平平安安、心想事成。”“夜故事”民俗作为湘南文化的部分,是村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表现。几百年来,夜故事在教育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满足人的文化娱乐需求和精神寄托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据了解,此次“夜故事”民俗展演活动共精选了48台“夜故事”,参演演员达200余人,吸引观演群众近1000余人。

​水东镇斗水坪村村委会主任李汉羽介绍, 为了举办这次活动,村里筹备了一个多月,夜故事的特点就是老、中、青结合,为的就是传承、宣传、发扬,让夜故事走得更远。

近年来,临武夜故事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都会在本村和周边开展活动10余次,受众人口达10万余人,现如今,夜故事也开始走向市场,多次参加县内各种民俗展示和旅游节等活动。2021年,临武夜故事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水东镇斗水坪村也在2016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目前,艺术团演出人员300多人,参与人数800多人。

罗冬竹表示,几百年来,村里一直没放弃过夜故事,表演者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多岁,他们也打算把夜故事继续祖祖辈辈传下去。

编后语

临武夜故事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给村民和村民之间,村与村之间营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架起了一道友好交往的桥梁,既淳朴了民风,又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雷婉婷 胡恒珲

责编:龙潮辉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文化中国行

专题非遗里的郴州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