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健康成长
——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欧德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健康成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底线要求,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新化是全省的教育大县,学校所数和学生数均居全省首位,着力构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校园安全工作格局,对确保学生平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筑牢学生安全工作屏障谈三点看法。
一、扛牢政治责任,以“如履薄冰”的警觉提升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这为我们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任何一个学生发生意外,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因此,抓学生安全就是呵护鲜活的生命、守护家庭的希望,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从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是亲自抓。全县教育工作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看齐意识,向总书记和各级领导看齐,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坚决扛牢“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时刻把学生安全记在心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齐心协力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二、坚持未雨绸缪,以“抓铁有痕”的韧劲做好隐患排查整改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抓学生安全,关键在抓隐患排查和整改。一是强化隐患常态化排查。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落实“日排查、周调度、旬通报、月总结”制度,全面排查校舍及基础设施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重点对用电设施、消防设施、食堂设备、教学设备、饮水设备及各类设施进行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封存和隔离并立即整改,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二是强化隐患整改资金保障。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切实承担起安全隐患整改的主体责任,在公用经费中优先安排资金抓好隐患整改。对学校力量完全无法整改到位的较大问题,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解决,建立台账,并上报县教育局。重大问题由中心学校书面上报属地乡镇和相关部门,由县级统筹做应急抢险予以处置。三是强化安全隐患整改的督查和调度。杜绝“安排了就是落实了”“做了就是做好了”的形式主义作风,各级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力亲为,对重大问题、普遍性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拿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那些需要人财物保障的问题要有敏感性,要舍得花钱;对那些需要其他部门乃至上级部门支持才能解决的问题,要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同时,局安委和督学责任区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及时总结和通报。四是强化“隐患即事故的处置。对所有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要立行立改,同时对相应的责任人视具体情况运用纪律处理的第一、二种形态(第一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第二种形态,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进行事前问责。如果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到位,要采取果断措施确保安全,并安排相关责任人进行盯守,直至隐患消除。
三、坚持常态教育,以“众志成城”的合力确保责任落实
一是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全面落实“1530”(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周五放学前五分钟、寒暑假前不少于30分钟)和“七个必讲”(即大型活动必讲安全、升旗仪式必讲安全、全校教职工大会必讲安全、班会队会必讲安全、双休日及节假日放假前必讲安全、学科渗透必讲安全、考试内容必有安全)的安全教育制度,全面加强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校车与交通安全、消防与防灭火安全、食品卫生及饮用水、实验室及危化品、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全面落实包保和督查机制。坚持“局班子成员包片区、机关干部包学校、中心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层人员包乡镇和学校、校长和校领导包学校和班级、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包班级和学生”的五级包保责任制和“学校自查、中心学校检查、督学责任区巡查、局安委督查”的四级督查督办机制,把安全工作做到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层层压实安全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做到责任“零缺位”、隐患“零漏洞”、责任事故“零发生”。三是强化安全工作的结果运用。将安全生产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做为项目资金安排和人事任用的重要依据。
学生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安宁,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的工作作风和举措,织牢织密学生安全防护网,让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健康成长。
责编:廖娜娜
一审:罗忠
二审:段跃新
三审:曹庆华
来源: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