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社区里的居民开启了忙碌又充实的一天,记者随着彭老师走进白沙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早上好,彭老师。”“早上好呀,你们打卡了吗?”
彭老师亲切地和坐在大厅的“孩子们”打招呼。看绘本、聊天、换“校服”,“孩子们”有条不紊地在做着自己的事,看见记者举着相机走进来,会乐呵着打招呼然后好奇地凑上来问“阿姨,你们在拍什么呀?”“笨,应该叫姐姐。”有同学在一旁打趣道。
这群“孩子们” 其实是托养于白沙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残障人士,他们大多存在智力或精神的缺陷,白日里会来到中心接受社会化课程,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
“我们机构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经雁峰区民政局批准注册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要业务分为社工派遣和残疾人托养两个板块。”彭老师向我们介绍道。
智能打卡系统、无障碍通道、特殊乘坐设施,在目所能及的地方,处处可以看到专为残障人士服务的贴心设计。
“机构现在日间托养了40名残疾人,还有230名居家托养。”随着“孩子们”逐渐到齐,负责今天值班的罗老师搬出了音箱并“钦点”两位同学领队做早操。
“孩子们”排成两列,在老师和小领队的带领下,跟随着音乐做着简单的肢体动作,尽管动作不标准也不够整齐,但从同学们笑脸上不难看出,他们对这样集体活动的喜爱。
早操结束就到了上课环节,“如何识别表情”“夏日如何预防中暑”,这些我们看来简单日常的知识,同学们学起来却显得有些困难。然而老师们却早已习以为常,一遍遍讲授、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纠正他们发音并给他们做亲身示范。
“我们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执业资质后再上岗的,刚开始确实不适应,不过时间久了大家都习惯了,耐心都越来越好了。”彭老师面带欣慰的笑容和我们说着。
除了授课,中心的老师们也会带着同学们来到隔壁的活动中心开展户外活动,滑滑梯、羽毛球、乒乓球,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
午休期间,我们来到彭老师办公室,向她了解机构的运营情况。“我是2017年毕业,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来到这家机构的,当时也没想这么多,没想到一干就是这么多年,但是我很开心能够帮助到这些大孩子,最令我自豪的是,这几年我们成功帮扶8名残疾人走上就业岗位,让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真正融入社会”。谈到自身工作,彭老师眼中迸发的满是激情和骄傲。“目前机构确实还存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问题,但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这份工作让我真正找到自我价值,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成长,所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从实习生到机构法人,从刚毕业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我不知道彭老师还有机构里和她一样爱岗敬业的老师们都经历了些什么,但我知道,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存在公共服务压力大、工作开展难度高等问题,但我相信,一定还有无数像彭老师这样默默扎根在基层,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群体,推动着残疾人事业缓慢但坚定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作者:谭予卉 贾路义
责编:谭予卉
来源:雁峰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