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中国动力谷 崛起数字新经济——株洲市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动能转换观察
掌上芦淞 • 头条
2020-12-14 10:51:42

▲株洲云龙大数据产业服务中心(效果图)。

北汽株洲分公司现代化智能工厂。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车辆厂房。

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

全球首例自主研制的智轨列车。

转型升级后的株洲更加美丽。图为株洲神农湖。

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

(本版图片由株洲市工信局提供)

■ 李永亮 谭小洋 李何露 谭 莉

冬临湘江,枫叶红遍。株洲,一场国家级赛事、一场高端峰会,激发中国动力谷数字经济的澎湃动能。

12月14日,2020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在株洲举行。

全国工业APP和全国信息消费大赛由国家工信部于2018年发起,前两届分别在上海、天津举办。

本届大赛由国家工信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工信厅、株洲市人民政府承办。

一场全国性的顶尖行业盛会,首次移师内地,且是非省会城市。株洲有何优势?工业APP、信息消费对产业变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来自株洲市工信局的一份资料也许能窥见一斑。

2019年6月,株洲获批中国移动全国5G首批试点城市;2020年5月15日,株洲正式发布首批12个5G典型应用场景,标志着株洲5G跨入商用时代。

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中车株机的“转向架智能制造”获中国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其全流程数字化填补全球空白。中国动力谷诞生的智轨、智能大巴、无人驾驶智能车等,充分释放智能制造魅力,催生数字经济几何级发展。

这是株洲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实力的真实体现,也是株洲速度、株洲作为的生动实践,更是老工业基地以数字经济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争当“三高四新”排头兵的雄心壮志。

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年终岁末,株洲市各工业园显得更加繁忙。细心的来访者发现,原来的重化工企业少见了,而像长城电子、麦格米特、时代电动这样的“数字经济”企业却多了起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已在工业重镇铺开,正深刻影响着她的未来。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在技术层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数字经济内涵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等。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10强,突破2.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湖南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株洲,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高效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被寄予厚望。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多次强调,要以建设智慧株洲为契机,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化驱动引领株洲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实事上,在中国动力谷的产业体系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早已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

来看中车株机的“转向架智能制造”案例。

转向架是轨道交通车辆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相当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底盘”,是决定轨道交通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的最重要部件,涉及到车辆的运行品质和乘客运输安全。转向架产品零部件多达2000余个,结构复杂,精度和质量可靠性要求高;质量过程追溯的范围广、时间长;生产制造工艺流程长,生产工位达247个,属于典型的离散型制造模式。

中车株机“轨道交通转向架全流程数字化质量控制技术与应用”适用于“结构复杂、生产工序离散、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的高端装备产品,11条生产线涵盖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物流等转向架生产制造全过程,将传统人工操作模式升级为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模式。

株洲具备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坚实基础。

咬定目标,下好先手棋。《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突破重点领域,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深度应用,催生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要求,坚定不移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构建全系统大数据产业生态。

近两年来,株洲先后编制《株洲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株洲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2019-2024)》《株洲市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通过规划引领,有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一场新工业革命悄然在中国动力谷展开。

布局“一体两翼”

促进新业态发展

在株洲高新区,创立才3年的湖南纽恩驰新能源公司,今年销售额有望“跳级”到8000万元,是去年的2倍。

“核心在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功研制新能源无人驾驶清洁车,迅速抢占市场。”该公司副总经理卿琳艳说。

湖南纽恩驰新能源公司只是株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一个优秀企业代表。在“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成为中国动力谷17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

为确保产业尽快培育形成,株洲布局“一体两翼”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一体”,是大数据产业主要承载园区为株洲经开区。株洲经开区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布局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产业研究园、华夏幸福云龙产业新城、总部经济园、西鼎众合株洲新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个承载园区。

2019年,我省启动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云龙大数据产业园被列入全省战略布局优先发展,规划总面积4546亩,全速推进湖南数字经济创新(孵化)园区、湖南大数据产业集聚园区建设。

目前,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已完成一期开发建设,引进中国移动(湖南)大数据中心、中国华录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中国移动(湖南)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移动数据中心,也是中国移动首批5G建设重点城市的5G核心网数据中心。项目可满足全国乃至全球行业客户对数据中心资源与应用能力的需求,可提供至少60万台服务器的装机能力,目前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中国华录湖南数据湖产业园是湖南省重点产业项目,分为数据湖建设、园区建设、蓝光生产线建设三个板块,预计可实现总计1500PB的光磁一体存储能力,目前华录示范湖已经建成。

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已经挂牌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到2025年将引进大数据企业超100家、大数据产业产值超200亿元。

“两翼”,是在株洲高新区和石峰区,分别布局株洲信息港和清水塘智能科技示范园两个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园区。与株洲经开区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

在株洲高新区,用地面积1329亩的株洲信息港2018年底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有望明年4月完成主体工程施工,2022年交付使用。目前,该项目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研发团队对接,拟在园区建设智慧城市研究院和国家创新中心。同时,与清华研究院、中山大学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力争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按照计划,株洲信息港将建设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的研发、创新、孵化基地。

今年7月,株洲高新区还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全面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设定目标引进1000家企业。

而在石峰区,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集团、成都置信智能科技示范园等知名企业,均已在清水塘落子。2018年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面关停后,株洲全面攻坚,计划用5年时间,在腾挪的工地上建起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为了确保“一体两翼”产业格局的形成,株洲市组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专人专班,挂图作战,推进产业链建设。目前,已完成产业链招商对接企业名录库建立,并就3个驻外招商联络处单独建立客商资源库,与驻外招商机构形成招商合力,资源互通。

今年以来,株洲经开区签约落地项目20个。西鼎众合株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云龙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应用中心等12个项目新开工,总投资超过50亿元,创客大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2个项目也已竣工投入使用。

赋能实体经济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5月,一款名为“牛牛”的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清洁车成为网红。该车由株洲本土企业湖南纽恩驰新能源公司研发,集清扫、清洗、消毒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实现无人驾驶、自动遇障暂停、自动避障绕障等功能。

依托智能驾驶这一核心优势,纽恩驰克服疫情影响,逆势上扬,今年有望实现8000万元销售额,是去年的2倍。

“牛牛”的核心在于“5G+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具体体现。

类似的场景在株洲并不少见。

湖南长城电子依托智能终端生产线,将生产能力提高到每月19万台。截至10月底,该公司自主业务订单金额为11.7亿元,同比增长377%,自营业务订单金额为8.1亿元,同比增长28%。

湖南天桥嘉成智能科技公司、中国移动株洲分公司联合申报的5G+智慧天车远程集中操控系统,通过部署超高清视频系统及远程操控终端等,即便远隔1600公里,天车工也能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实现物料的实时搬运、精准放置。

中车电动自主开发的“云智通”平台,可帮助实现车辆远程自动检修、运维监控。即将推出5G云控巴士的开发与应用场景项目,利用5G技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

数字经济,扎根株洲,花开株洲。

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电力电子产业、自主可控与信息安全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智能终端、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初具规模,“互联网+”与株洲的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融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形成了“一谷多园区”的格局,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达到279.4亿元,同比增长15.6%,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目前全市拥有9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企业上云2.4万多家、上平台515家。国创轨道、智工科技、思伯陶瓷、中车株所、株洲齿轮、华联瓷业、银和瓷业入围湖南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试点。争取国省两化融合、“互联网+”等专项15个。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30多家企业启动贯标。全市已启动或拟启动建设的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湖南大数据中心、华录数据湖等,计划建成3000+PB的储存空间,已具备534+PB的储存能力。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出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发布第一批12个5G应用场景,编制完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规划,起草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若干政策代拟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或即将提供支撑。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城镇光纤覆盖99%以上居民小区、楼宇、学校、园区,自然村(20户以上村民小组)光纤通达率达到90%。截至目前,株洲市区已建设5G基站2286个,开通1700余个,已经实现市内城区5G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株洲创建湖南省工业互联网试点平台7个,培育工业APP 368个、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54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涌现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5G、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据测算,2019年株洲数字经济总量达到618.64亿元,占GDP比重20.6%;同比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增速1.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入围“全国软件百强”1家、“全国电子百强”1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达50余家。

显然,以“数字”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依托2020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举行的契机,株洲响应国家“新基建”发展布局,以工业APP培育及应用为抓手,持续推动制造技术与软件技术深度融合,将构筑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拥抱数字经济蓝海,工业株洲再启新征程!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12月14日04版)

责编:张哲

来源:湖南日报

专题【专题】“湘”当自觉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