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立足文旅,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创新实践育人理念,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在狠抓艺术质量、注重文化含量、创引市场流量“三驾马车”的协力带动下,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艺术职业教育勇担使命实现“三量齐升”的高水平育人之路。
狠抓艺术质量,围绕舞台育才。一是全力推进“双高”建设。构建以表演艺术专业群为核心,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群、广播影视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为支撑的四大特色专业集群,其中戏曲表演专业群、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入选湖南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学校按照“双高”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各专业集群发展,不断探索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湖艺模式”。二是实践锤炼艺术品质。学校连续23年举办“品牌活动”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演,各部门、各战线以舞台为中心高效调度、密切配合。2023年毕业展演共推出9台演出、5场展览、444个作品,2228名毕业生和百余名指导老师精益求精打磨锤炼艺术品质,引发11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全网平台累计500多万直播观看量、近亿次在线点击量。三是舞台造就技能人才。始终坚持“课堂+舞台”教学模式,让学生既掌握艺术技巧,又体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原创舞蹈《湘奁》《求索》均入围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荷花奖”古典舞终评。师生参与创排《大地颂歌》《徐特立》等优秀作品,连续两年组织“千人大军”亮相央视春晚。
注重文化含量,培根铸魂树人。一是创新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新路径。长期以来,湖艺学子不断在“专业+文化”“课堂+舞台”的无缝衔接中,致敬经典作品,汲取文化养料,涵养文化自信,推进培根铸魂。注重探索“声”“画”“转”“辩”“粹”等五位一体教学方式,音乐表演专业以传承创新“中国歌剧”为己任,先后复排《洪湖赤卫队》等大型民族歌剧10余部、经典歌剧片段40余个。今年毕业展演作品花鼓戏《状元与乞丐》、话剧《龙须沟》、音乐剧《悲惨世界》、民族歌剧《江姐》和“复活”传世名画《汉宫春晓图》等,均是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最新实践。二是打造基地传承与订单培养新模式。作为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全省非遗研培基地,挂牌成立了“湖南地方戏曲非遗传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专门聘请1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扎实推进“订单式”培养,先后与花鼓戏、荆河戏、巴陵戏、祁剧、杂技等8个院团合作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三是抢抓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新机遇。近年来积极派出驻村干部,组织师生暑期“三下乡”,先后在怀化会同雪峰村、邵阳洞口温塘村等地开展乡村景观设计、结对支教帮扶,助力培育文明乡风、深挖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品牌。湖艺师生将镜头对准全省,生动记录三湘大地“五大振兴”的精彩瞬间;利用“网络直播与运营”专业优势,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筹建农产品网络直播推广中心。下阶段学校还计划筹建湖南艺术教育博物馆,打造“湘戏”线下体验店,举办乡村文艺骨干、网络直播“新农人”、文旅能人培训,持续推出人物造型沉浸式展演体验项目,开展地方戏曲声腔、打击乐和导演等专业人才培养。
创引市场流量,产教融合破局。一是着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输送,出台专门指导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制定不同专业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细则。在培养环节,明确了教师资质、课时要求、教学材料、实践实训标准要求,定期组织对已入选的“创新人才”进行专业素质考核,组织汇报演出,积极支持参赛,实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主动对接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瞄准湖南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五张名片”,主动对接文旅产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主动加入国家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体系。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工作。湖艺学子频频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历年共获奖164项,其中国家级34项(一等奖8项),省级130项(一等奖55项)。三是整合打造“毕业即就业”协同平台。学校以毕业展演为契机,通过发掘拔尖艺术人才,打造成熟演艺产品,逐渐建立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将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演打造成用人单位“观摩佳作、挑选新星”的平台,每年邀请行业企业来校,许多优秀毕业生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学校整体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责编:陈玮 编辑:王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