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89岁的“人民艺术家”王蒙来到益阳市清溪村,在“王蒙清溪书屋”前留影。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1953岁,19岁的王蒙开始创作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踏上了文学之路。从此,他再也没有放下过笔。他创作出了近百部作品,“文备众体”。2019年9月,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今年是王蒙从事创作的第70年。5月22日下午,在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举办之际,他在“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家乡——益阳清溪村,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开讲“清溪一课”,分享创作经验,畅谈人生经历。89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记忆力惊人。
王蒙曾称,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1963年,王蒙带着妻儿一家四口离开北京,踏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他先在乌鲁木齐任杂志社编辑,之后又到伊犁市伊宁县下属的巴彦岱公社二大队劳动。在新疆,他停留了16年。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王蒙人生的重大挫折。他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在伊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他津津有味地回忆:“我骑着马,带着十几匹马和骡子去钉马掌。我还能骑马一个星期,去哈萨克牧场……”
初到新疆时,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的林渤民,对王蒙的头一条建议就是要学维吾尔语,要真正能了解新疆、写新疆。“深入生活是要和人民搞恋爱的,搞恋爱不能带翻译。”这句话,影响了王蒙一辈子。他下了苦功夫,学会了维吾尔语。王蒙开起玩笑:“我是新疆‘维吾尔语博士后’,我确实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随即,他止不住话头,讲起了新疆各个民族木匠做工的不同,讲起伊宁的车夫唱起的那动人的《黑黑的羊眼睛》……兴之所至,王蒙还冒出了几句维吾尔语。
没有这些生活,就没有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这边风景》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既是边疆的风情画卷,又是宏伟的民族史诗,书中有80多个人物、14个民族,真实表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前半期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活。2015年,《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写道:“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
“这个小说给我的鼓励,或者说给我的经验,就是生活底子越踏实越好。有一种对生活的重视,有一种对生活的理解,有一种对生活经验的积存。”王蒙说。
年近鲐背,王蒙也有“年岁不饶人”之叹。然而,“重返青春”也并不困难,《霞满天》等新作就是见证。“现在真写起小说来,我没感觉到我跟过去有什么多大的不同,仍然是左冲右突、前前后后,要怎么转悠就怎么转悠,其乐无穷。我觉得我很幸福,我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因为我很早就有了人生的经验,党内生活的经验,工作的经验,对敌斗争的经验;也有劳动的经验,身处逆境的经验,自学的经验,好好读书的经验,好好检讨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经验……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写一天我就写一天,能写一个小时我就写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的分享,“60后”益阳市民王萍听得认真。“王蒙老师是文学界的丰碑,是我的文学偶像,这次我是来‘追星’的。”翻开《青春万岁》,王萍就会想起十几岁时的阅读时光。“青春是励志的,要树立理想为人生指明方向。”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她把写作列为了业余爱好,并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
这堂难得的课,也吸引了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的学生。70年前的青春依然打动着他们的心。“《青春万岁》,是我爷爷推荐给我的书。”“我前阵子还读了王蒙的近作。他解读古诗,讲评诸子经典……”
这也是王蒙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15946天。“我愿意为文学为写作,为小说创作,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话音落下,“清溪一课”已近尾声,王蒙注视着满堂的“学生”。
在这草木葳蕤的初夏,让人蓦然想起《青春万岁》的序诗——“我相信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责编:新媒编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