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文学盛典|韩少功:谢谢屈子身后的荆楚大地,给了我魂牵梦绕的文学原乡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3-05-21 11:25:52

韩少功:著名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有《爸爸爸》《马桥词典》《山南水北》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法国文艺骑士奖章、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

5月20日,韩少功《人生忽然》获得首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图书榜”桂冠作品。汨罗融媒体记者对韩少功老师进行了专访。

韩少功:“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的终评委,将我名列榜首是给我莫大的荣耀和鼓励。在屈子文化园举办的这一盛典对于我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和感怀的理由。

我十六岁就来到这里,作为全国数千万知青之一,在汨罗生活过十年。就是眼前这一片辽阔山水,当年抚慰了我的青春,滋养了我的心灵,磨砺了我的体肤与筋骨,让我开始懂得什么是社会与人性。在这次上榜的作品中,有一篇《长岭记》,就是我当年在汨罗江畔一盏油灯旁陆续写下来的。

谈及ChatGPT

在这本书(《人生忽然》)里面,有一篇文章是我2017年写的,叫做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我说,一般性的作家将来就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是那种最拔尖的,最有革命性的或者那种颠覆性的天才作家,引领人类整个文学潮流的那种,恐怕他是现在的机器人还是无法能及的。

关于写作

在写作中,你最好有一点点傻,有一点点萌,有一点点不着调,有一点点无法无天。孩子那种天真的那种状态,我觉得不是一个坏事,而且是很必要。不要让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束缚你。

每写一个作品,我主张最好是倾尽全力,不要保留什么。要最华丽的全部交代,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要有这种心态。不要担心说没东西写了,你休息一下,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像井水一样,它会慢慢生长的,会有一种新的积累产生。

不强求自己,顺其自然是比较好的一种,至少是合适我的一种状态。

关于文学

我1985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文学的根》,是最早提出的地域文化的东西。后来有一个关于寻根的非常大的讨论,很多人做了一个大标签,说我是什么寻根作家,我是觉得太简单化了。文学除了根以外,还有枝还有叶,还有花果,各种各样的因素其实是很多的。

汨罗他们(作家群)其实和我不一定有很直接的关系,他们早就有一个这样很活跃的作家群体。据我所知,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他们就有一批人在这里,像舒文治、潘绍东、蒋人瑞、魏建华……他们读书的范围、眼界也比较宽。我来了以后很自然的有了接触,所以说我跟他们是一种互相的影响,他们其实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比方说潘绍东,他有一个特点,对语言学的爱好。有一次我的作品里面出现了一个农民拿着两个硕大无朋的鹅蛋给我。他说,你这个用词不当,既然是无朋,就没有两个。还比方说,我写有个人很“骜”。“骜”是土话,就是说这个很有本事,我是写成“骜”。后来他给我仔细解释,这个“敖”是有来历的,如果下面加一个马就是最厉害的马,下面加一条鱼,那是最厉害的鱼,我们海南有个地方叫博鳌。凡是最厉害的都是敖,而且是他这个是楚国一个官职,就是太子那个位置。

所以,我经常说,文学创作最好的老师其实也是你的圈子,有一个能够经常交流互相批评意见的圈子,是最合用实用的老师。

我现在年纪大了一些,70%的工作量都是为别人做工作,看人家的稿子,提提意见什么的,汨罗这些作家的这些稿子我都看。

文学贵在新变,但变中有恒也不值得奇怪。这就像我们无论跋涉多远和漂泊何方梦中永有故乡。无论我们被命运折腾得如何苍老如何疲惫如何伤痕累累,归来仍是天真赤子和快乐少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汨罗,谢谢屈子身后的荆楚大地,给了我魂牵梦绕的文学原乡。你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归途。

(汨罗融媒体记者 胥扬 杨志 整理报道)

一审:张   咪

二审:刘晓元

三审:张   为

作者:胥扬 杨志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文学盛典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