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中短篇小说集《闲花落》《浮草传》,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等。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电视剧飞天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等。
5月20日,李修文《致母亲》获得首届“芙蓉文学双年榜·芙蓉杂志榜”桂冠作品。汨罗融媒体记者对李修文老师进行了专访。
李修文:武汉疫情之初,2020年的春节,大年初七,我站在家中的阳台上,听到隔壁楼栋里有一个中年男人大声呼喊着母亲,霎时之问我想起了与我分隔两地的母亲,也想起了白居易、史可法、黄仲则等众多古人写给母亲的诗。
我感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行走在古人们行走过的道路上,古人们经历过的灾难不过是换了一种面目,来到了我们的处境当中。越是如此,古老的文章传统,越是能够为今日所激活,我们仍然有可能像杜甫一样,像白居易一样,通过忠诚的目击与描述,安顿自己,说服自己,也在探求着一种写下中国文章的可能。
这次上榜,我感到受宠若惊,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好几代年轻人,他自己觉醒成长,确立整个人生的态度,都离不开湖南人所提供出来的杂志或者出版物。我想,这次如果说是某种奖励的话,是不是在奖励一个作家和我们的周边社会或者和我们日常生活的那种深入的程度。
文章千古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写作,通过写文章这件事情不断地来平息自己,说服自己,然后建立起某种针对这种日常生活也好,灾难也好,这样的一种底气。文学是非常有魅力的东西,它就是在不断的分裂当中诞生出新的自我。
我是湖北人,湖北湖南都是楚地,我个人是深受屈原所开创的这种荆楚艺术这种特质的影响。今天(5月20日)上午看到他投江的地方,我可能跟所有的作家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格外的触动我。
中国文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它就是来自于屈原。我甚至认为中国人的美育,都应该从屈原的作品开始。他是一个巨大的语言上的神父、开创者。我们今天看见了很多的比喻,如香草美人,在他之前是不这样使用语言的。
楚人有一个传统,走到哪里,就把他的故乡的名字带到了那里。我来汨罗就是朝圣,穿越2300 年,感觉到某种呼应,觉得很亲近,这种心态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变化。
(汨罗融媒体记者 胥扬 杨志 整理报道)
一审:张 咪
二审:刘晓元
三审:张 为
作者:胥扬 杨志
责编:刘晓元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