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亚运会之旅”的五个瞬间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3-04-10 21:27:21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张为)长达2300年时光,汨罗江上,桨声不绝。如今,这叶龙舟,又从先民的鼓声里,划向了亚洲顶级赛事——亚运会。2023年春夏之交,第19届亚运会龙舟项目国家集训队资格赛的五个瞬间,让汨罗江上龙舟赛又添新赛道。

第19届亚运会龙舟项目国家集训队资格赛比赛现场

第一个瞬间:"兼职"的顶级赛事解说

开幕式总导演、资格赛技术代表,是魏伟在此次赛事中的官方身份。现场解说员,是他的"兼职"身份。一天半的赛事,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始终回荡着他的声音。

"今天有一点风速,还是逆水行舟,这要求舵手的目光定位技术必须非常到位。"

"每一秒可以划到4-5桨,这个频次是顶尖比赛中的高手对决。所以亚运会资格赛,完全可以说是世界龙舟的高手比赛。"

魏伟的解说,举重若轻,并不拘泥于竞速本身,反而会兴之所至,讲解从比赛战术、竞速经验,到训练水平、队伍历史等等相关内容。这是一位国际四级裁判,在中国龙舟竞赛的标准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拥有他人无法比拟的龙舟竞赛和裁判经验。

魏伟现场解说龙舟赛

"2022年亚运会是龙舟第3次进入亚洲最高级别的比赛。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这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龙舟也从农村划进城市,从南方划向北方,从夏季划进冬季,从中国划向国际。"

春日明媚的阳光下,微风正好。倚靠塔楼三楼栏杆,注视江上龙舟,魏伟手握话筒,解说得自然而轻松,却知识点满满,让观众受益匪浅。

"我们划了一辈子龙舟,还是第一次晓得里面有这么多窍门!"观众席上,两位大爷悄悄交谈。

4月10日上午11时许,赛程全部结束时刻,魏伟用一句话向汨罗观众和运动员们告别:"我们,明年再见。"

关于这句话,他的解读是:我相信,明年汨罗一定还会举行全国级的龙舟比赛。国家级运动员、汨罗观众、我们,还将相聚汨罗。

第二个瞬间:CCTV-5的镜头

第二个比赛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记者走进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他们将镜头对准了汨罗江上劈波斩浪的龙舟,话筒也举向了汨罗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恒求和魏伟。

"从开始的沟通协调,到赛事的举办、具体的组织和开幕式的筹备,汨罗为赛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林恒求向记者刘壮介绍了汨罗针对筹备组织情况。

刘壮是一名专注龙舟竞赛领域的体育记者,辗转于全国乃至国际各大龙舟赛事,对各地龙舟发展了如指掌。他注意到,在全国龙舟场馆中,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的硬件设施可谓数一数二,汨罗的龙舟文化也在屈原精神的滋养下,深刻而浓厚。

"希望汨罗能够承办更多的龙舟比赛,让屈原文化和龙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刘壮说。

央视记者刘壮采访魏伟

颁奖后,刘壮和魏伟站在汨罗江边录制采访。"汨罗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与端午、屈原和龙舟有着深厚的渊源。这场比赛的举行,对于龙舟文化和屈原文化的传承是否很有意义?"

"汨罗是龙舟故里,在这里举办亚运会资格赛,可以通过龙舟竞渡的传统,发扬龙舟文化,弘扬龙舟精神。这一点,对于推动全省乃至全国龙舟运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亚运龙舟,从汨罗启航。"央视镜头里,魏伟很自豪这句话。他说,这是他为这场赛事专门"创作"的,因为,汨罗有这个资格。

第三个瞬间:准国家队运动员的获奖快乐

16岁的李智娴可能是赛场上年纪最小的龙舟运动员,如今也有机会成为亚运会准国家队的一员。

她是龙舟劲旅——九江女子龙舟队的鼓手,参加了200米、500米和1000米直道竞速。汨罗江上,她与队员们乘风破浪,最终联手取得女子龙舟总积分第一的好成绩,以及一张亚运会国家队的集训"门票"。

"我早早就知道了汨罗江,现在第一次走向亚运会赛场,就在汨罗江上。这次比赛将成为我人生的新体验,也是难忘经历。"4月10日的颁奖时刻,走向竞渡中心中央简单隆重的颁奖台,李智娴还是队旗的执旗人。她仰起小脸,看向飘扬的旗帜,专注而喜悦。

李智娴和队友们携手踏上领奖台瞬间

郑景达和队友接受奖杯

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是男子龙舟总积分中的第一名,郑景达是队伍中较活泼的一员。江上,他和队友们埋头划桨呐喊;领奖台上,他们高举双手,一步"跨进"亚运会集训地。

"这里的环境比我们以往的环境好很多,赛场在国内也是顶尖的。"从汨罗江出发,郑景达竖起大拇指。他点赞汨罗,也期盼队伍能在团结拼搏之中,拿到最终的理想成绩——亚运会金牌。

第四个瞬间:学生志愿者的"小确幸"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的左方扬是为此次赛事服务的学生志愿者,他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

两天半时间,左方扬志愿服务点都在登舟码头1号道附近,冠军队伍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从这里登舟"划"向亚运会。"和他们近距离接触,我也分享到了这份属于冠军的快乐。"

左方扬结束志愿服务后就地吃盒饭

第一日比赛结束后的傍晚,当天的志愿服务告一段落。左方扬坐在竞渡中心外的花坛边和同学们一起吃盒饭。畅想着自己志愿服务的队伍是一支在国际比赛中屡获金牌的顶尖龙舟队伍,而自己正与亚运会冠军们一道经历奋楫争先、逆流而上的勇敢,他的内心也被家乡的龙舟精神澎湃出"水花"。

"感受到了国家的伟大,也感受到了汨罗文化底蕴的深厚,作为一个汨罗人,非常非常的骄傲。龙舟精神就是不断进取,未来,我也想不断进取,争第一。"

第五个瞬间:汨罗江畔的龙舟自信

是国内顶级赛事,也是属于汨罗江畔人们的自信。

开幕式上一排精心雕琢的龙头,在披红点睛仪式里承载了祝福与企盼,又在仪式结束后,被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包裹。他们用手指小心触碰龙头,仿佛触碰的是汨罗江上千年竞渡的时光;他们爬上龙身合影,把其当做珍贵记忆留念。

孩子们小心翼翼触摸龙头

自发观赛的汨罗江畔群众

一日半的赛事,从周日到周一,竞渡中心不缺观众。赛中,龙舟爱好者们自发跑来,或近或远为胜利欢呼。赛后,举办龙舟仪式和颁奖典礼的场地,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留下的器材,在孩子们心中打下关于龙舟精神的烙印。

"我们习惯带孩子来这里玩,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家乡的龙舟文化,这是我们汨罗人的骄傲。"把孩子举过肩头,一起眺望江上龙舟,年轻的爸爸说道。

汨罗江畔观赛人群

"我非常感动,是整个汨罗人民对龙舟的热爱,对龙舟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办好这次赛事。"颁奖仪式在欢欣鼓舞中结束,象征着本次赛事的圆满落幕。代表汨罗市委、市政府具体承办赛事的汨罗市教体局局长楚军站在赛场边,对赛事中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传承了团结拼搏精神的汨罗江畔人民,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正是这座城市对龙舟竞渡的重视,坚持举办一届又一届大型龙舟赛事,最终培养出汨罗江畔人们对于龙舟文化的自信。如今,汨罗又敞开胸怀接纳八方运动员,承办省级、国家级赛事,已接续成为汨罗江畔人们的文化底气。

一审:柳勤进

二审:游   岚

三审:谢   江

作者:张为

责编:游岚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逐浪汨罗江丨“盛腾汨罗印杯”第19届亚运会龙舟项目国家集训队资格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