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教育的论述虽然只有418个字,却内涵深刻,字字珠玑,尤其是“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引起了我这个高中校长的共鸣。
吉首市民族中学创建于1973年,现有学生2100余人,教职员工185人,少数民族师生占学校总人数80%以上。传统意义上的“生源问题” 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怎样在困境下实现学校面貌的根本转变?秉承高山景行,至和至美的校训,我们从民族艺术特色学校多样化发展着手,进行了24年的艰难探索。
湘西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吉首市民族中学根据学校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湘西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秉承“文化立校,教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理念,着力打造具有“湘西民族艺术特色”的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探索是从一项民族技艺的教学开始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苗族蜡染,学生蜡染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全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蜡染”既然可以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去开发自己的艺术特色课程呢?结合湘西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学校系统编写了《湘西民族音乐》等“民族艺术教育”校本教材。以“理论”为主线,“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在高一年级开设“民族艺术特色教育”课程。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湘西民族音乐、湘西民族美术、湘西民族体育。三个模块共开设十二门活动课程,如蜡染、苗画、刺绣等。学生自由选择、定期交换。修满108个学时,经考查合格后,即可获得选修课程的6个学分。
学校自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之后,校园变得更加美丽,“民族艺术教育长廊”使师生置身于浓郁的、清新的湘西自然之美,神秘之美、和谐之美。学生活动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和睦。师生的自信,打破了“生源决定论”的束缚,特色教育带来累累硕果。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三十余项,学校办学经验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会议上进行交流;每年在音乐、体育各类竞赛中获得的奖项,不胜枚举。
民族艺术特色办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吉首市民族中学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学生通过“民族特色教育”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学校这块主阵地得以传承和创新。
民族艺术特色,激活了吉首市民族中学这一潭春水。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正引领着市民中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责编:夏冰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