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药材开出“脱贫方”换来甜日子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0-11-24 16:23:07

循着欢声笑语,走进万水乡门头村惠民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株株饱满的吴茱萸果实像绽开的“伞盖”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煞是喜人。贫困户们提篮背篓,三五成群地分布在半山坡上采摘药果,有说有笑,不一会便装满一个个麻皮袋,整个山坡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绝路求变 化海拔高劣势为发展优势

万水乡门头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海拔高,基础差,是个典型的“山窝窝村”,2015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20人。

“守在村里没前途,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门头村党支部书记资剑锋叹气道。

毋庸置疑!摆脱贫困——成了门头村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2017年,乡党委找到已有5年党龄的党员黄兵,希望其加入“归雁计划”,发挥其经济能人效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改变门头村落后面貌。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黄兵深知山村疾苦。十几年过去了,山里的孩子还是普遍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村里的道路还是有很多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多年在外漂泊的艰辛,让黄兵更加坚定了想为村子做些改变的想法。

山高路远,耕地短缺一直制约着门头村的发展。“门头村平均海拔850米,如果延续着老思路,肯定行不通,既然‘正路’走不通,何不反其道而行?”在外闯荡多年的黄兵,见多识广,此刻在心里默默盘算一个渐渐明朗的“小九九”。

黄兵同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道,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门头村的山山岭岭,经过多方考察和评估分析,最终决定利用门头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中草药产业,一举化解发展困局。

主攻绿色 打造特色中草药扶贫品牌

说干就干,2017年下半年,黄兵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荒山荒地300余亩。为了不耽误备耕时节,黄兵带领工人日夜赶工,挖掘机嗡嗡作响,铲斗不断挖出碎石、树根等,山地慢慢被梯次开垦、平整出来。

2017年冬,黄兵投入40万元,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组建门头村惠民药材专业合作社。紧接着,黄兵带领贫困户们挖坑、施肥、移栽、培土、浇水等,终于抢种了200多亩吴茱萸、100余亩蔓荆子、白及等中药材。

第一次当“药倌”,黄兵显得有些紧张,特别是背后还有这么多村民。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待和村民的信任,黄兵把这些药材当做珍宝一样对待。中耕除草、修枝剪芽、培土防冻、防治病虫害……这些烦琐细致的农活,黄兵带头学、带头干,在其精心管理下,幼苗逐渐茁壮成长,中草药基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因其药材生长在绿色无公害的高海拔山区,临近省份的一家广西制药厂慕名而来,与合作社提前签订了三年收购协议,门头村高山中草药终于逐渐成为有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的特色扶贫产业。

利益联结 构建脱贫致富“共同体”

“作为一名党员,我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黄兵斩钉截铁地说道。

为了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黄兵同乡党委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劝说,鼓励村里易地扶贫搬迁户消除顾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们看到前景确实可观,纷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全村29户、8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摇身一变,成了药材合作社的股东。

除了吸收易地扶贫搬迁户入股,合作社还与村内贫困户签订长期用工合同,以每人每天80元的工资,吸纳2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像我们这种上了岁数的人,出去打工工厂都不会要的,多亏了村里的合作社,让我既可以在家照顾孙子孙女,还可以每个月挣到2000多元,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61岁的贫困户黄国英满脸笑道。

为扩大扶贫成效,黄兵乘胜追击——2018年又流转土地,种植了150余亩罗汉果。合作社采取包种苗提供、包技术指导、包市场销售的“三包”政策,进一步加强“共同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截至目前,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工资80余万元,分红近1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近30个。从明年起,基地所有种类的中药材将迎来全面摘果期,劳动力需求将再增加10余名,预计年产值达230余万,可分红20余万元,真正成为村民奔生活小康的“丰收园”。

现如今,村里的水泥路更宽敞了,孩子在课堂上的手举得更高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甜蜜了……黄兵带着村民干、领着村民赚——苦药材开出“脱贫方”,换来了甜日子蹚出了致富路。

作者:高振凯 蒋仁义 胡桠城

责编:蒋淑芬

来源:通讯员投稿

专题临武融媒|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