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故做好农村广大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当前非常紧要的问题。但广大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三产融合不充分、农户增收渠道不多、产品市场对接能力较弱、资源要素未实现效用最大化、人才科技支撑薄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基层需要扮演好三种服务者角色,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串并结合”促进三产联动,做“穿针引线”人。
一方面用“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理念,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土特产”,促进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将农业线上各个“优势点”串联成一条“发展链”,将本地家家户户的“小零嘴”变成市场欢迎的“网红品”,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增收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对接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农业产业特性,发展“农业+”经济。如发展研学、民宿、运动、观光、采摘等农旅休闲项目,走工业、旅游、服务业的多业态、立体化并联发展路径,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破除产业层次和利益藩篱,从而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达到“一举三得”效果。
二是“利益联结”培育经营主体,做“分好蛋糕”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着与生俱来的市场反应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联结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是散户衔接市场的“快车”。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姓农属农为农”原则,不断扶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种养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专业化、科技化、市场化。同时要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资源入股、技术劳务加盟、订单生产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实现农户与其他农业主体的利益共享,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从而推动农村资源有效利用,实现较低成本、多方投入、共同受益愿景。
三是“量身定制”吸引乡贤回归,做“跑腿代办”人
当前,“湘商回归”和“稳经济20条”政策环境利好,基层要借力大局优势,大力号召乡贤回归和返乡创业,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最强大脑”和“产业人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贤返乡创业协调服务领导机构,积极梳理乡贤台账,建立“返乡创业”人才数据库,通过联络走访在外乡贤,利用节庆点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乡贤大会活动,用“感情线”串联“事业线”,全力出好“亲情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让“落叶归根”的同时更能“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特点”量身定制“服务大礼包”,我们多做事,他们少跑路,做好项目发展配套服务,持续营造“一事一议”优良营商环境,增强返乡人才“确定感”和“亲和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我们唯有以一往无前的闯劲,不畏艰难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奔向一流的干劲,将产业作为“画笔”,为新蓝图“增色添彩”。
作者:柳联强
责编:吴琦
来源:欧江岔镇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