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人一故事丨李外牙:曾是贫困户 常怀感恩心
文明耒阳 • 综合
2020-10-15 20:02:14

“老李,谢谢了啊,每次我们有点事,你都来帮忙忙里忙外的。”李外牙是龙塘镇香兰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也是该村出了名的“热心肠”。对党的恩情,他始终铭记于心,每次扶贫工作队到他家中走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给了我帮助,让我重塑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2010年,李外牙妻子突发重病去逝,留下了一大笔债务,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时任村主任的镇人大代表李育桥了解情况后,多次为他加油鼓劲,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并帮他申请了低保,于2014年纳入贫困户。同时,通过多次入户走访,对李外牙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从田地产出、家庭劳动力、家庭成员健康及务工等方面收集信息,得到了帮扶户的一手资料。有了一手资料,再结合村委会的相关资料,李育桥对李外牙家有了真实而立体的认识,通过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梳理,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份详细的帮扶计划。

扶贫先扶志,工作先从思想上开始。据李育桥回忆,初到李外牙家时,其老伴刚刚过世,李外牙思想比较消极悲观,对此,李育桥经常来到李外牙家与他促膝深谈,以各种身边事例鼓励他树立信心。“不管再难,日子还得他自己过。”在李育桥的帮助下,李外牙逐渐建立了信心,事情就好做了。

由于李外牙无劳动力,李育桥和扶贫工作队、村委会经过商量决定通过帮其如其养殖合作社年终分红的方式,以及医疗救助、社会保障、赡养费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保障,再加上李外牙自己的努力,于2015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8年,李育桥再次走访时,看到李外牙仍旧住在年久失修的危房里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又帮他申报了危房改造。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他人对自己的恩情,予以报答,中国人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学会感恩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创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美德。李外牙的感恩之心,从来都不是挂在嘴巴上说的。村里修通组公路时,他自觉拿上镰刀做起了义工,帮助砍道路两侧的杂草和树枝。周围的群众拉着李外牙说:“你吃饱了没事做啊。”李外牙笑了笑说:“闲着也是闲着,杂草和树枝清理干净了,人家施工也方便,道路通了,视野开阔了,马路上也安全。”为了保护好新修的道路,李外牙每天早中晚三次都会定时给公路洒水。路通了,马路上的行人也多了,随之而来的垃圾也多了,李外牙又拿上撮箕和扫把当上了义务环卫工。

在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李外牙都会不请自来,帮着主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相处几十年的邻居李育灿瘫痪在床,李外牙嘘寒问暖、忙前忙后,农忙时帮助其插秧、施肥、收割;村民王娥英中风后脚不方便,李外牙每次赶圩都要帮她买菜回来;“我有急事要出去一下,你帮我看一下小孩”,“我在城里,你帮我收一下邮寄……;生活中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能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外牙觉得特别幸福,觉得这样的人生特别有意义。

“我不知道怎么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所给予的帮助,虽然我是个普通的老百姓,能力有限,只能做些小事,但我想把这份爱心和感恩之心传递下去。”李外牙说。(记者 袁成龙)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