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9日电题:中国对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满月专家:全国疫情日趋平稳
中新社记者李纯
自1月8日以来,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已满一个月。当前全国疫情形势如何?是否监测到新的变异毒株出现?当前的防控策略能否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下一波疫情?
在9日举行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官员对上述问题予以回应。
新冠“乙类乙管”满月,效果如何?
“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优化调整的防控措施对于及时发现疫情、控制疫情仍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中国疫情日趋平稳,防控工作转段平稳有序。
与此同时,中国取消入境隔离措施,出入境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内地与港澳间的人员往来也全面恢复。在此背景下,是否监测到新的变异株输入?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说,今年1月1日以来,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中监测到39种新冠病毒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谈及可能出现的下一波疫情,吴尊友指出,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全国性的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一个较高的时期,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今后再出现类似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趋势如何?
吴尊友表示,新冠疫情流行三年,病毒持续发生变异,并呈现出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性在减弱的趋势。
未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是否会变得更强?这位专家表示,目前来看,未来出现传染性更强变异毒株的可能性非常小;出现致病性加强,或是病毒出现“返祖”到德尔塔病毒甚至原始毒株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此外,中国多地近期宣布开展新冠抗体检测。谈及其目的与指导意义,陈操表示,抗体检测是为了获得各年龄组、城乡人群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尤其是中和抗体的水平,从而了解人群的“免疫本底”,估算全人群新冠病毒抗体水平,推算出人群的感染水平。
另一方面,这种血清学调查也可以获得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水平,分析免疫持久性。“通过这种血清学的调查,我们可以为国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陈操说。
“乙类乙管”后首个开学季,准备如何?
中国多地近期发布了春季开学相关安排,这也是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开学季。各级教育部门利用寒假“窗口期”部署一系列工作,推动学校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过渡。
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自去年底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乙类乙管”政策要求,制订了学校疫情防控的总体方案,颁布学校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并发布了校园疫情应对的多项预案,为今年春季开学做好政策准备。
他也介绍说,据中国各地上报情况,今年春季中小学开学由属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至15日;高等学校由高校据实错峰合理安排开学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至2月底。
刘培俊指出,当前中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明确,各地开学准备基本到位,“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
责编:新媒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