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进一步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即日起,我镇开设南江镇“扬正气、树新风·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模范系列专栏,推出一批先进集体和榜样人物,升华“爱”的温度,领略“敬”的神圣,沐浴“诚”的阳光,汲取“善”的养分,见证“勇”的坚毅,培育道德风尚,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南江大地。
相关链接:榜样就在身边①丨南江镇“扬正气、树新风·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模范系列专栏
榜样就在身边②丨南江镇“扬正气、树新风·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模范系列专栏
榜样就在身边③丨南江镇“扬正气、树新风·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模范系列专栏


罗洞村希屋组王取书的家是一个平凡幸福的五口之家,他们用勤俭节约、谦让有礼、温良和善、乐于助人的品质诠释了“文明礼仪之家”。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王取书选择了生猪养殖的致富路,经营多年从未忘记回报社会,自费扩修村组道路,斥资增添环保设备,让邻里方便出行,让荒地得到复耕,让猪场没有污染,王取书总是先考虑他人。他和大女儿王佳丽还是村上的勤务兵,他们虽无一官半职,但积极响应村级事业,在防疫守卡、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中均有父女俩的身影。2021年,王取书宰杀一头两百多斤的年猪,经过分切打包,送到了三十户贫困户手中,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深情。王取书全家这种善待左邻右舍,帮助村民排忧解难的行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采写:陈波)

王珍强今年49岁,夫妻恩爱和美,膝下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从事特警和教师工作,受母亲罗绚希的教导,王珍强十分注重家风建设,热衷公益,关爱困难群体。20年来,他和家人经常参与建校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向社会捐款捐物累计达二十万元。先后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帮扶了2户重病患者家庭,自费承担了马安村10余年的路灯检修和电费。王珍强是群众心中的优秀榜样,在2020年当选为支部书记,竭心尽力地为村民服务,凭着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诚付出,温暖感化着周边千百个家庭,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采写:陈波)

在万家村大禾组,只要提起村民王礼防一家,邻里无不交口称赞,那是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乐于助人,邻里大小事务,能帮尽帮,在村里的威望极高。王礼防热心公益,待人热情,在没有公共大巴车的年代,经常驾驶着自己的小四轮,免费载送当地村民到集镇;还多次主动送就医群众到医院,获得一致称赞和好评。他的儿子是技术精湛的挖机司机,勤恳务实,儿媳妇是中心幼儿园职工,为人和善,女儿是卫生室护士实习生,好学勤奋,孙子孙女礼貌乖巧。王礼防一家八口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一段热心助人、勤劳友善的淳朴家风。(采写:陈波)

当61岁的王正兴谈起自己的家庭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孝顺有礼的儿女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底气。80年代的王正兴一家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变命运,年轻的王正兴当起了这个二十口之家的“掌门人”,后来,他成为了南江镇百合林业合作社董事长,带着一大家子人脱贫致富。家境渐好的他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参与村级工作,曾连续三年获评南江镇优秀共产党员,他主动走访慰问困难户,从一开始的每户1200元,到现在的每户2000元,一坚持就是数十年。王正兴说这些都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正如儿女们说的:“爸爸一言一行教育影响着我们,我们也想成为爸爸那样优秀的人,成为孩子们想要学习的榜样,将乐于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采写:陈波)

家住高坪村上坌组的戴生庚以他忠厚待人的认知为指引,勤劳质朴的态度为行动,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了小康生活。戴家世代农民,少有余粮,2002年的一次意外事故,让戴父双目失明,家庭的重担压向生庚,即便再苦,也从无怨言,反而更理解父辈的艰辛。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子女都极其孝顺。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戴生庚挑起了南坌组的大小事务,带头筹集资金、安装路灯;自发参与饮用水管理、维修工作;入户宣传、调解纠纷、环境整治……他奔波在南坌组的每一寸土地上。戴生庚用他的双手创造了小家的幸福,也维护着南坌组这个大家庭的幸福,将忠厚待人的家风体现得淋漓尽致。(采写:陈波)

红门村王岳平一家三口,勤俭节约、家庭和睦,是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深受邻里尊敬的一家人。王岳平是镇上的个体工商户,妻子在豁达食品厂上班,儿子退伍后在长沙工作,一家人秉承着“家勤则兴、人勤则健”的家规,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作为镇上的人大代表,王岳平在经营之余,总是不计报酬的扑在村组工作上,积极配合村委会完成村里各项工作,在路灯维修、移风易俗、违规坟墓整治、医农保收缴、各项政策宣讲解释等工作上作出了贡献,并且坚持以身作则,严格约束家人,遇上捐款慰问,总是第一个掏腰包响应。他们用勤劳持家换来了小家庭的幸福美满,以实际行动传递着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采写:陈波)

“教育严格、待人和气”是龙凤村大潭组村民的处事之道和持家之本。作为大潭组组长的李思伯,他是门前三包典范之家、双季稻种植流转大户、修路捐款带头人,他积极支持村级工作,为村民排忧解难,与邻里和谐相处,深受大家尊敬。作为家长,李思伯也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近年来,舅舅家情况不好,李思伯便将舅舅当做父母一样孝敬,经常去看望和帮助。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都是极其孝顺的好后生,他们待人热情,性格坚韧,在用实际行动学习父母为人处世之道。这样一个家风和谐的小家庭,从不发生矛盾争吵,是大潭组人人公认的文明礼仪之家。(采写:陈波)

80岁的欧阳樵是一名斜杠老人,拥有退伍军人、教师、党员等多重身份,36年从教生涯,桃李满天下,光荣在党50年,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夫妻俩生活简朴,乐于助人,与亲戚、邻居相处和睦,时常告诫孩子们要独立自主,忠厚待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欧阳樵言传身教,在家在外都一样,不打牌搓麻将的夫妻俩,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种菜,种的好还会拿去分给邻居们,受父母影响,四个女儿全部走上教师岗位,儿子虽未从事教育行业,但常年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家风。(采写:陈波)

白驹过隙一瞬间,岁月如梭不停留。家住凤祥村的闵格桃今年54岁,她将全部青春奉献给了教师和村干部两个岗位,作为第一批响应优生优育政策的老师,她只生育了一个小孩,但教导了一千二百多名学生,深受学生爱戴和喜欢。自2010年从事村级工作以来,她不分白天黑夜的坚守岗位,家人也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夏天给独居老人送电风扇,冬天送烤火炉,自费骑摩托送老人到镇上接种疫苗,只要群众需要的,闵格桃就会想办法去做。正是这种站在村民角度想尽办法的工作态度,她的手机号成了“村里的110”,大家有事就找她,深受群众好评。闵格桃用她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一家四口互相体谅、从不拌嘴,母慈子孝、婆媳情深、其乐融融的家风也感染着邻里。(采写:陈波)

青峰村王千然一家三口是最平凡的一家人,作为一名普通群众,王千然总是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挂在嘴上,他用质朴的农家话和积极配合村上的行动,塑造了王家儿女遵纪守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家人在社会上是爱国守法的好公民,在村里是尊老爱幼的好邻居,在工作中是能力出色的好员工。一家人和和美美,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之家。(采写:陈波)

国风之本在于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陈党群曾在村上工作27年,先后担任村主任、村支书。在他的身上,忠孝仁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工作尽责、对父母尽孝、对子女严厉、对亲朋友爱、对村民尽心。久而久之他也成了村里公认的一把“尺”,村里近些年项目开发多,出现矛盾纠纷苗头,陈党群总能在复杂情况下做好协调工作,维护各方利益。其儿子参军退伍后在县武装部工作,他以父亲为榜样,尽忠尽孝、团结友爱,在单位得到领导同事一致好评。(采写:余泽平)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寸草春晖的情感互动,是支撑幸福家庭的精神栋梁。王万春父亲享年99岁,在其父亲年老期间,王万春夫妻及家庭成员一直生活在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被周围邻居传为佳话。家庭成员尊老爱幼,家风良好,无任何打牌赌博等不良爱好。2022年,王万春大儿子原定10月6日举行结婚仪式,因疫情形势严峻,10月4日在向村委会和镇政府报告,得到上级批复可按原计划进行的情况下,王万春顾全大局以疫情防控为重,毅然决定临时取消婚宴。在工作中王万春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在南江电网改造工作中,特别是10kV天江线石浆至百合村段的升级改造工程上,协助村级及施工队,大大减少工作矛盾,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采写:余泽平)

陈立生是非矿建矿元老,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同事好评。2009年非矿改制后成为天鹅社区的居民,其家风肃正,尤其在对子女教育上更是出了名的严格,家庭成员无一参与过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他热心公益,社区的各项事业开展建设都能积极参与支持。社区老年协会成立后,老年活动中心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几十年如一日,负责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不收取任何报酬,自始至终坚持,默默无闻发挥余热。(采写:余泽平)

方读民早年曾在“2348”军工厂(岳化前身)工作,一路成长为宣传干事,后因家乡建设人才紧缺,他毅然决定回到长群村,这一干便是20多年。他认真负责、廉洁清明、一心为公的工作态度,得到群众的一致肯定,也曾获“县优秀村支书”“镇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从岗位退下来后的方读民依旧热心村级事业,村级纠纷、邻里矛盾,只要他出马,便能迎刃而解。多来年的为人和处事原则,不仅令邻里信服,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家人,渐渐形成了尊老爱幼、正直善良、文明讲理的家风氛围。其子方寒怡也投身到村级事业中,继续为长群村的发展贡献力量。(采写:余泽平)

担任石江村村支部书记以来,方益鹏便把敬老爱幼、相敬如宾、遵纪守法的家风带到工作中来,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深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村级事务大到项目建设、小到邻里争吵,如果自身不过硬,说话做事便无法使人信服,工作便开展不下去。在职十余年以来,任劳任怨,及时为老百姓解决各种困难与矛盾,凡事亲力亲为,在防疫防火、防汛抗旱等重点工作上,不畏难、勇担当,克服重重困难,一心为石江村的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得到广泛认可。(采写:余泽平)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傅湘华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76岁的他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却学无止境,虚心请教,学习各种民间艺术。他利用空闲时间组织社区老年人成立“飞腾声韵民乐”民间乐队,多次受邀参加县级组织的比赛和大型晚会等活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正能量。全家上下学习氛围浓厚,爱国守法,讲文明、讲礼仪,热心社会公益。(采写:余泽平)

说起欧阳导英一家,还真有不少标签:“爱卫生”“热心公益”“教子有方”……这是黄裴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也是邻里口中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一家。欧阳导英有两个儿子,先后应征入伍,投身强军事业。不管何时去他家,屋前屋后、室内室外总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清白正直。欧阳一家还热心公益,在村里建校、修路等事情上,总是抢着出钱出力。正是这样勤劳、平凡的一个家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榜样。(采写:余泽平)

在90年代,崔美玉一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为了坚决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她顶着全家反对的压力,只生一胎。她忠厚善良、勤劳孝顺,也渐渐成为了邻里口中的好儿媳、好妻子。在她的影响下,勤劳、善良、孝顺的家风代代传承。他们用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采写:余泽平)

在崇义村,提到童家大屋,邻里一定会对童团思兄弟六人竖起大拇指。这个大家庭团结进取、邻里和睦、人才辈出。目前就职于平江县文旅局的童雅琴是童团思的侄女,她用娇小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给予民警丈夫安心基层的无穷力量,被评为2022年湖南省“最美警嫂”。不仅如此,童氏兄弟为崇义村建校及家乡建设付出了诸多心血,做出了积极贡献。扶贫济困、乐于助人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日常,尽管从不张扬,但他们的事迹崇义村人尽皆知。(采写:余泽平)

王进是南江镇供销社职工,中共党员。生活中,他孝敬老人,疼爱妻儿,家庭和睦。工作上,他爱岗敬业,团结同事,乐于助人。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移风易俗、环境保护等工作。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总是对儿子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我们家或许没有英才辈出,但不能没有文明礼仪的传承”。受其影响,正在就读大学的儿子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党员,接续奋斗,挥洒青春热血。(采写:余泽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王就临时接任平江县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同时负责发热门诊诊治及120救护车转诊工作,连续40天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全力以赴、科学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凭借优秀表现在2020年被评为平江县优秀医师、南江镇优秀共产党员、平江县第五人民医院先进个人。王就说“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全身心的投入,离不开家人背后的付出”。多年来,家人始终支持他的事业,让他能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在关键时刻勇担当。家庭怀有大爱,家风可堪模范。(采写:余泽平)

在农村,一家有两名党员的不少,但夫妻双方都是党员的却不多。百合村的闵合意和妻子便是这为数不多的一家。他们一生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全家人知法、懂法、守法,积极拥护和遵守村规民约,坚决抵制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违法行为,勇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夫妻二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主动宣传移风易俗。他们用平凡的言行,诠释着不平淡的人生。(采写:余泽平)

“嫁到邹家几十年,一家人从未红过脸,也从不算‘疙瘩账’。”桥市社区的郑艳玉自豪的告诉笔者。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之长邹吉平已90高龄,一直以来他坚持以孝为先,和睦相处。一代看一代,一代学一代,一代传一代,正因为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好的家风便有了传承。邹吉平之子邹水原就职于岳化武装部兼岳阳日报、岳阳晚报、湖南国防教育杂志、国防教育报特约记者,数名孙子与曾孙都有参兵报效祖国,孙媳妇郑艳玉是桥市社区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家庭崇尚文明,积极进取,和睦和谐,乐于助人,渐渐地便成为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相敬相爱的好家庭。(采写:余泽平)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86岁的邹及夫却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在奉献的老人。多年来,他家庭和睦,乐于助人,是邻里称赞的对象。他热心公益,曾资助重症病人二户,为其排忧解难,捐资和协助居委会拓宽和硬化街道360米、疏通维修下水道400米。提议并捐资和协助镇领导重建露江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建设,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资4000元。他传承美德,动员子女为镇小、镇中建设、居委会办公楼购置、姚家巷古井复修、躁溪村道路拓宽、昌江小学建设等先后捐资20余万元,得到社会广泛好评。(采写:余泽平)
作者:陈波 余泽平
责编:余泽平
来源:南江镇党政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