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馨旎)为应对疫情防控的高峰期,保障医务人员的在岗率和基本诊疗服务秩序,第一时间满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紧急就医的问题,雨湖区以扁平化治理改革为牵引,通过整合资源、管理人员、服务下沉等方式探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治理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推介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在扁平化治理改革下形成的基层医疗卫生经验做法。
统筹谋划,优化医疗卫生体系层级管理,集约“资源田”
一是建立紧密“医联体”,共治共享。雨湖区通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组成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成的区域医疗联合体,采取市二医院、市中心医院等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分片包干12个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方式,畅通双向绿色转诊通道,使患者在医联体内部合理流动,基本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构建了上下贯通的医疗服务体系,方便紧急时刻人员资源调动,降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和成本压力,降低日常资源浪费。长城乡卫生院与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2020年2月26日,该院医联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作了重点推介。
二是推进平台化管理,提速提效。按照“减少治理层级、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便民利民”的原则,雨湖区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通过大中心(平台)+小“区块”的治理模式确保网格员、区块治理员、区块协理员收集到的居民关于病症问询、药品使用、就诊引导、住院床位等信息可通过便民服务中心迅速反应至乡镇街道卫生院,打破“二传手”“中转站”隐性环节,减少信息流通中间层级和群众等待时间,提升信息化水平,问题处置速度和处置效率明显提升。
筑巢引凤,夯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充盈“人才池”
一是吸收专业人才,团结人员力量。雨湖区自疫情开始以来,3年共招录121名医卫人员,其中2022年招录43人,3年来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7人,投入公卫医师本土化培养学生12人。为应对新情况,还通过临时招聘、返聘退休71名医护人员补充基层一线医务力量。除此以外,雨湖区积极利用医联体合作,邀请上级医院派驻资深专家常驻或定期坐诊、指导,基层卫生院轮流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进修等方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与水平,并为家庭医生团队落实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多线发动人才,推动人员下沉。以“基层扁平化治理”为切入点,在“1+N+1”区块治理模式基础上,雨湖区畅通多元主体不同程度参与医卫服务途径,建设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区500名区块治理员,2800余名干部全部下沉区块分片包干,落实“一呼即应”机制,包户到人收集居民诉求,配合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服务,助力缓解基层医卫体系人员、编制不足矛盾,确保能迅速开展基层救治或联系医联体医院进行转诊救治。
聚焦发力,加强医疗卫生基层工作力量,构筑“服务圈”
一是分类分级管理,确保精准服务。摸清治理对象是扁平化治理的基本要求,雨湖区结合全市党员干部“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暨“正作风、提精神、鼓士气”专项整治行动、区“三级干部进区块”活动,在已有台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人员底单、管理台账,全区56支家庭医生团队,602名基层医务人员,对12.84万人按照重点、次重点、一般人群,按“红黄绿”实行分类标记、分类管理、定期随访,对黄色、红色标识重点人群每周联系分别不少于2次和3次,将其健康数据上传平台,供各方适时共享。对区内26家养老机构实行“1家养老机构、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1家零售药店”对口机制,保障重点人群优先治疗。
二是线上线下发力,着力“身边”服务。扁平化治理改革要求基层治理回归共建共治共享本质。雨湖区区块治理员和家庭医生结合“互助点+铁脚板”的邻里帮扶机制,全区设立邻里服务点120余个,示范点15个,运用“线上+上门”服务模式,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坚持定期探视、每日沟通。居民的健康需求既可以找区块治理员也可以找家庭医生,实现上门测血压、血糖,做抗原检测以及送药、健康指导等服务。并结合“千年雨湖”政务微信平台,公示家庭医生团队的企业微信二维码和24小时服务电话,推动智慧治理,让居民“身边”有医生。同时积极组建雨湖区中医院,探索整合优化基层医卫机构编制资源,方便群众生活,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防线。
作者:张馨旎
责编:易阳思
来源:雨湖区委编办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