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化县委
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
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决定
(2022年12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化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幸福新化,结合新化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坚定行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我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出台《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发改委印发的《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将新化县列入中等城市发展规划,赋予了新化县建设中等城市新的重大使命。市委、市政府明确“四城建设”的城市发展定位,出台《娄底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擘画了具有娄底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蓝图。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了科学部署,提出“将新化建成娄底市内具有引领、辐射、集散作用的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带乡、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的融合发展思路和“一江两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构思。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历史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推动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提效,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城市提质扩容步伐加快,中心城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将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实现城市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城市“蝶变”,让城市本底“绿”起来,让城市名片“亮”起来,让城市功能“强”起来,以城市的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大繁荣。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是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城市是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一座城市的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推进,县城在县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对于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中等城市建设,为人民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优美环境,让城市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以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准确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奋力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幸福新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中心城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享共治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三)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娄底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宜居绿城、文化名城、滨江新城、产业富城。到“十四五”期末,县中心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0万人以上,北塔文旅新区、枫林产教融合示范区等片区开发基本完成,“一江两岸多组团”格局基本成型,交通、电力、供水、燃气、教育、卫生医疗、文化旅游、养老等社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产业兴旺、功能完备、辐射带动力强的“娄底次中心城市”,打造湖南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中心、特色制造中心、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教育科技中心、医疗康养中心。
三、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根据新化的区位条件、交通布局、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人文特色、产业现状,科学统筹谋划,完善顶层设计,深化融合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全面提升县城作为中等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功能辐射力和产业集聚力。对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编制《大梅山核心区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统筹生活居住、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传承、防灾减灾等城市配套功能。充分运用指标预留、空间预留、功能预留等多种手段,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做出战略预留。
(二)完善国土空间布局。根据中等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和城市边界线,对城市产业发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业态分区分块布局,优化山、水、城、景空间布局,形成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打造“一主一副两带三区”产业空间结构,着力建设以县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主城区产业发展区、以新化高铁南站综合区为核心的县域产业发展副中心、G354城镇产业带、资江魅力旅游带和向红工业园、游家工业园、梅苑工业园三大产业园区。优化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完善高中、职业教育、初中和小学等教育配套设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功能,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管线入地和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提升城市观感。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着力推进狮子山环库公路、蚩尤大道、大汉路等县城东西、南北主干道和骨干路网建设,畅通河东、河西交通循环;优化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着力解决县城现存“断头路”,畅通城区微循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加快推进春田机场建设和资江新化生态河坝工程建设,不断完善5G基站、充电桩、停车场、公交车站等设施,大力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推进灯光、休闲公共广场、绿化、环卫、教育、医疗卫生、给排水、污水处理、社区服务和社会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县城产业以园区产业为主导。加速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和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与城市有机衔接,实现区城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有序推进梅苑工业园整体转型调规变性,在保留现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将其它工业用地整体调整为商业、居住等服务用地,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型城区。将游家工业园打造成集文印产业、轻纺制造业、电子电器业为一体的工业园区。在向红工业园增加精细化工、生物药物(医药中间体)、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器、冶金、轻纺制造等产业。实施“园中园”建设,着力打造电子陶瓷、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器等特色产业园。在保留现有化工业的基础上,在向红工业园内规划一个占地1.3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整合全县农业产业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加速推进紫鹊界梯田创5A景区,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全县茶旅、药旅、农旅、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五)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加强房地产开发宏观调控,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着力点,推进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城区困难群体和新增常住人口住房保障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改善老城区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城市面貌。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先功能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完成“十四五”规划的老旧小区改造,抓紧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县”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要求,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
(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地下综合工程建设。建立党支部统领、居委会主导、群众主体,物业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单位参与的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探索“网格化+智慧化”创新,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精准高效。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互联网+警务”工作,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综合应急指挥智能化联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七)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着力在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上下功夫,实现高起点编制规划、高质量实施建设、高水平治理城市。按照“一江两岸多组团”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蚩尤故里、天下梅山”千年古县底蕴,在沿江重要节点着力打造城市地标、城市客厅、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引领性工程,着力打造可达性和亲水性的滨水城市品位。加强市容市貌管理,规范整治城区广告,改善城市形象。加强背街小巷治理,及时维护和更新城区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革命老区底蕴和梅山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强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保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增强党组织对中等城市建设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推进“一切工作到支部”,充分发挥社区、楼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正确用人导向,着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把德才兼备、适才适岗、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配备到中等城市建设一线。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当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争当专业素养、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表率,争当思想务实、作风扎实、工作落实的表率。
(二)强化机制保障。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开展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和第三方评估活动。加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推动中等城市建设发展新动能,实现动力变革。
(三)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城市投融资开发模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城市污水处理费等专项资金,积极申报中央、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重点支持大工程、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盘活资源资产,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社会抚养机构建设;树牢经营城市理念,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采用片区开发、新城开发等模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推动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将用地指标优先向中等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倾斜。完善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建设中等城市加速集聚、高效配置。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广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不断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加速推进人口市民化进程。
(四)强化工作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研究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县直部门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贯通、有效配合、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一个领域、一个专班、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细化工作方案,定期调度、定期推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点工作绩效考核,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督查、通报、讲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思想大转换、观念大更新,提高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能力水平。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责编:廖娜娜
来源: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