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绕如屏,碧水漾似歌。
9月初,秋阳似火,记者跟随扶贫干部的脚步,走进耒阳市马水镇江塘村“独臂硬汉”龙光胜的家里。这位小有名气的脱贫红人,用左手将自己致贫、脱贫的经历一 一写进日记,朴实无华的文字诉说着党的恩情和扶贫干部的关爱之情,感动了不少贫困群众和乡里乡亲。
“党的好干部就是我最大的恩人。”“他们离开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构成一幅靓丽的画卷。他们比我的亲人还要亲。”“他们是我们贫困户的一盏明灯,为我们解心结,实帮厚爱,(照亮我们)走出困境”……3年的时间里,龙光胜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字里行间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赶上了好时代,感谢驻村干部做的好事实事。
60岁的龙光胜,个子单瘦,时不时喜欢念几句日记上写的脱贫心得。日记字迹工整有序,曾被马水镇评为感恩社会示范户。他告诉记者,他也曾经历过一段人生艰难的日子。2007年夏,在田间劳作的龙光胜不慎被机械打伤,送医后因伤势过重未能保住右臂。47岁正值壮年的龙光胜从此成了“独臂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龙光胜除了要面对“单手”的残疾之痛,还要面对一家老小的生活,孩子要上学、老人要治病……他的人生一度陷入了黑暗。
2014年,马水镇的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进行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了解到龙光胜的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贫困户,并出人出力帮助他树立信心,鼓励他和妻子罗香英务工、种田,用辛勤和汗水撑起家庭重担。“扶贫干部不光改变了我们家的生活环境,更让我们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有他们在,我们坚信一定能脱贫!”龙光胜说。
采访中,记者翻看龙光胜的日记,发现几乎每一篇都有“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等字眼。“今天扶贫干部给我们送来了中秋节的礼物,比自己的孩子想的都周到。听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花钱买的,我心里很过意不去。”“天变寒了,下午镇扶贫办黄昌菊又送来过冬的被子和煤球,天那么冷,路那么远,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听说疫情来了,没想到他们会连夜给我带来几只口罩,我们正缺这个物资呢!”截至今年9月1日,像这样记录驻村干部扶贫工作点滴的日记,龙光胜已写了9篇。他多次提到,扶贫干部经常到家里走访,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龙光胜说,为了让他一家尽快脱贫,扶贫干部还鼓励他们流转农田种烟种粮种油菜。这几年,他一鼓作气承包了20亩农田,还实施了科学的多产方式一一每年初春上垄种烟,收获烤烟后再种上一季水稻。“虽然我现在只有一只手了,但我要做的不比任何人差。”,除了这,他因为字写得工整,还被村民们举荐管理组上的公账,加上各项扶贫政策的红利,龙光胜一家年收入可达到五万元以上。在今年马水镇开展的脱贫攻坚“四培四争”活动中,龙光胜成了示范户,成了全镇贫困户学习的“标杆”。
贫困群众的感恩,来源于他们得到的实惠、享受到的红利,更来源于扶贫干部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担当和实干。龙光胜把对党的恩情和对扶贫干部的感谢,写在日记里,表现在行动上,更深藏在心里,他把扶贫干部当做“贴心人”、比亲人更亲的人。而采访时,驻马水镇江塘村工作队队长钟美安却说,他至今都不敢细看龙光胜的日记,因为那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并且自认为过去为贫困群众做的还远远不够,以后他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马水镇党委书记段毅告诉记者,近年来,马水大力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因村制宜找准最适宜的主导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产业,努力培育“一村一品”,确保长效村民稳定脱贫。截至目前,累计已减贫1148人,未脱贫74人,在强力帮扶措施下,现已全部达到脱贫条件。而像龙光胜这样的脱贫故事,也将在马水、乃至整个耒阳脱贫攻坚的收官路上书写更美的篇章。(记者 赵娟)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