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徐祥涵)9月2日,江南工业集团数控加工分厂收到一批科研发动机部件的紧急生产任务,要求在9月24日以前完成。该批科研发动机由喷管、燃烧室壳体等四种部件组成,具有产品材料硬度高、行位公差要求高、薄壁件、加工工序多等特性。
数控加工分厂立即组织召开生产专题会,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分工。此次数车加工任务交给二车间负责,数铣加工任务交给四车间负责,同时抽调以上两个车间的精兵强将,由彭剑维、左权、唐美艳、黄斌、熊志星等人组成联合试制攻关小组。此次生产抢制大战正式开启。
二车间组织突击队员开展“三班两倒”的工作模式,基本上做到了“人停、机不停”,机床每天只休息6个小时。一班副班长彭剑维负责加工难度最大的发动机喷管。在加工产品内圆时,出现了加工精度不高、内表面刮伤的情况。他分析加工精度不高是刀具抖动造成的问题,于是更换了钨合金防振刀杆,提高了内圆精度。至于内圆表面刮伤的问题,他分析可能是内部排泄不畅造成的,于是订制了一把通孔内冷刀杆。这样加工中冷却液就可以流至内圆底部,冲洗出积存的铁屑,达到排屑的效果。采购的通孔内冷钨合金防振刀杆到厂试用后,达到了预期效果,也彻底解决了加工喷管的所有难题。左权、唐美艳等试制攻关小组成员在完成产品粗加工后,又加班加点赶制工装夹具,自制了6个用于夹持产品的包爪。每个包爪都通过镗刀进行反复地切削,再进行校对,从而保障了产品的同轴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四车间原本计划是使用两台机床完成铣削作业。考虑到产品是首件攻关,难度大、耗时长,决定再增加三台铣床突击生产。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彭小彦负责数铣加工编程,她通过优化程序,减少了重复走刀轨迹,提高了加工效率。试制攻关小组成员的黄斌和熊志星,分别在加工燃烧室壳体的内形与锥面时,遇到了时常断刀的难题。三班质量员黄斌分析,鉴于产品材料硬度高,可能是由于普通刀具硬度不够导致。于是,他更换了硬度更高的螺纹铣刀,彻底解决了时常换刀的难题。一班质量员熊志星联系了分厂刀库管理员,了解到没有合适的高硬度刀具。无刀可换的她分析,采购新刀具可能会赶不上交付节点,于是将加工程序的刀具转速和进刀速度下调20%,从而大大降低了刀具磨损,确保了产品的及时出产。
分厂认真布置,车间明确分工,员工开动脑筋,最终在22天内圆满完成了该批科研发动机四种部件的试制加工,为公司后期及时开展总装交付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祥涵
责编:易阳思
来源:江南工业集团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