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朝皇帝旌表的湘潭大慈善家唐礼
最爱大雨湖 • 国际国内
2022-10-02 18:36:45


唐氏义门。(陈旭东 摄)





唐礼率族众赈济灾民

明成祖旌表“唐氏义门”


文 | 张作奇

湘潭淦田唐氏在明朝出了一位大慈善家,名叫唐礼。明永乐二年(1404),湖南发生旱灾,他率湘潭族众捐谷,赈济湘潭、攸县、醴陵、衡阳四县灾民。

唐礼(1392—?),字则敏,又字用和、仲和,是始祖承裕公唐佑第十四代孙,明洪武二十四年六月(1392)生,永乐年间贡士,初官江西吉水县主簿敕授将士郎,后任江西吉水知县。任期内,兴学校、息讼狱、储彀廪荒,在吉水县历有政绩。据《(乾隆)长沙府志》卷二十八《人物》载:

唐礼,湘潭人,永乐时大饥,礼率族众千余家,出米谷万石,散给潭、衡、攸、醴四县之贫者,诏建坊旌之,额曰“唐氏义门”。

明永乐二年(1404),湖南湘潭、攸县、醴陵、衡阳四县遭受旱灾。旱情笼罩诸县各地,造成溪涧断流,田苗焦枯,土地干坼,寸草不生,民皆饥饿,饿殍甚众。后人阎其相有诗《苦旱行》云:“五月不雨至七月,毒热蒸人头痛额;但苦毒热非苦耳,佣田之苦谁道说。”诗人江盈科描写旱情的严重,曰:“田裂烂龟甲,川枯破龙胆。银河夜夜明,望穿老农眼。”还有民谣道:“正月开始断雨脚,九月中旬才阴天。田塍干得节节断,青蛙口里吐青烟。”

赤地千里,饥疫载道。据相关史料记载,湘潭百日不雨,原野如焚;攸县大旱,泉井都干枯了,饥疫载道;醴陵早死者枕藉,民间几无孑遗;衡山不雨,人民饥饿导致抢劫,葛根都被采食完了,纷纷去掘土中的白泥吃,食者多哽噎而死。

明代,因荆江堵口,泥沙淤积,又围湖造田,洞庭湖面积日益缩小,蓄水、排洪能力下降,湖南易发水灾,更有旱灾。湖南旱灾还有一个特点,因湘中以种植水稻为主,如旱灾发生在夏、秋两季水稻生长期内,即使只持续十天半个月也会造成失收或减产。而如果发生在冬春两季,越冬作物不多,影响不大。

湘潭、攸县、醴陵、衡阳四县旱灾发生后,唐礼率湘潭族众先是施粥。施粥的好处是可以“救死于须臾”,直接挽救垂危待毙的灾民。一则,辰时熬粥午时就可以让饥民受惠,熬三四回就可以让大家安定下来,“其效甚速,其功甚大”。再则,饥民那么多,而粮食又太少,只有熬粥一个办法,这样既不用提防奸人,也不用一户一户审查,“至简至要,可以救人”。

但施粥也有它的弊端,即这种施赈方式,主要是在城镇开设粥场而没有分散到乡下去,四方饥民听说城镇有粥吃,自然马上往这里聚集,纷纷抛弃家园,不顾迢迢路远赶来喝粥。年轻力壮的还可以这么折腾,但老弱走不动。且人一多,人多粥少,难免挤踏。施粥者见粥少了,又随时增添生水,往往致疾。就是吃到了粥,灾民们每天光顾着聚在那儿等候粥场施予那两餐了,别的什么都做不了,到了夜里也不敢走远,没地方睡觉,只能随地躺下。身处秽杂之处,很容易染病。施粥只能应付数日,谷米则可以让灾民维持较长一段时日,也不像施粥那样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为灵活。所以,唐礼等族众改施粥为赈粮,他率领唐氏家族一千多人,捐赠谷物一万多担,直接向灾民分发谷米,赈济四县灾民,救民于水火。

明成祖朱棣为旌表唐礼及唐姓族众的义举,御题“唐氏义门”四字,令知府刻石旌表。永乐三年(1405),湘潭知县奉旨在此建祠,并将坊额刻石嵌入唐则敏公祠槽门门首,坊两侧附刻碑文,表彰这种义举。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建。1986年进行维修之后的唐氏义门,仍保持历史原貌。整个义门为砖石结构,宽3.67米,高6米余。门上首横额用汉白玉石镌刻“唐氏义门”四字,长1.5米,宽0.45米。横额上面分别绘《福如东海》《天官赐福》《寿比南山》三幅人物画像。门两侧亦用汉白玉镌刻联曰:恩周四县;籍隶五朝。

门的左右有墙,接左右街房,右墙宽0.68米,高5米余;左墙宽1.2米,高5米余。门顶是黄色琉璃瓦盖,左右侧墙是绿色琉璃瓦盖。义门正中屋脊塑一球形飞禽,脊之两端用砖砌成无名图案,起装饰作用。宗祠房屋已改作湘潭市收容遣送站(后更名为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已迁出),仅头门保存完好。

对“义门”典范的表彰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从汉代开始对“义门”大加旌表,举孝廉为官,甚而封官赐爵。一旦获得了“义门”的称号,该家族在政治、经济上可以获得特殊待遇,其社会地位也会有极大提高。“义门”在社会上产生的榜样作用,对整个社会风习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明代对义门的旌表,大多数是将“输财助官振济者”作为具有“孝义”的行为进行旌表。

明初,灾荒不断,政府财力为艰,赈济不及。于是,预备积谷,临灾救济,屡屡劝分富室而行义民旌表,以企发动民间,以民救民。朝廷把义民旌表用于灾荒赈济,对有“输财助官振济者”采取了一种表扬的方法——“旌表义民”。明人有论:“永乐之赈多出仓库之羡,宣德之赈间劝富民之财。”(钱薇《承启堂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部第 97 册)。明朝对“输财助官振济者”的奖励、表扬是格外重视的,这对于帮助国家在灾荒中赈济灾民,在社会上提倡帮助贫苦人民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明代对“义门”的旌表方式多为“诏旌其家为义门”,以皇帝诏令形式下达其家族被旌表为“义门”,这是一项家族的至高荣誉。“义门”就意味着多世同居,意味着需要处理父母、兄弟、子侄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点很为统治者所欣赏,所以累世同居的家族制生活方式一直为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所推崇。明代对“义门”的旌表方式虽然减少了一些内容,但是“义门”总数却没有递减趋势,这与形成恃重礼教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其原因也跟前代对义门的旌表有关。 




责编:江佳峄

来源:湖湘源

专题专栏丨雨湖文苑

专题“千年雨湖,与您相约”文旅视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