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作,后以置县。
县城古名禾仓堡,明崇祯十二年,正式置嘉禾县,县分上乡、富乐、贵贤、銮三等共四乡十四里。
也就是在明末清初,一种名叫“翻砂”的技艺从嘉禾县袁家镇田岗头村流传开来。“田岗头,倒犁头,哪家不倒倒灶头。”这句世代相传的谚语,拉开了嘉禾“打铁汉”的奋斗大幕。
“嘉禾人是打铁的,也是铁打的。”开国上将萧克的一席话,道尽了嘉禾人坚忍、拼搏、无惧无畏的性格。
于是,嘉禾人挥锄头,耕出一片“神农沃野”;嘉禾人舞笔头,绘出一方“文化重镇”;嘉禾人抡锤头,铸出一座“江南铸都”。
改革开放大幕刚启之时,华南凡有工厂处,必有嘉禾铸造。嘉禾铸锻造业辉煌时期,全县有将近500家铸锻造企业,年产铸件近80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
时间来到2012年,嘉禾县湘南数控、巨人机床等领军性企业,生产出全省第一台数控激光切割机、全市第一台数控机床,成绩傲人。
也正是那一年,厦蓉高速公路嘉禾段、京珠高速公路复线嘉禾段竣工通车,嘉禾县构建了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达县城、30分钟乡镇全覆盖的便捷交通网,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
十年光阴荏苒。过去十年,是嘉禾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嘉禾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产业结构优化,城乡融合提质,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回看嘉禾十年间走过的足迹,成就斐然,让人感慨,也令人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禾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紧盯“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和“十大重点工作”抓落实,团结带领43万嘉禾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推进“一都四县”建设,经济社会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书写了嘉禾改革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嘉禾县经济开发区企业生产场景(黄春涛 摄)
“打铁汉”一身傲骨, 构筑了嘉禾产业钢筋铁骨
《嘉禾志》记载,嘉禾铸造发端于秦汉,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铸造传统、技艺、资源、市场和文化,铸造业逐渐成为嘉禾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家家都有“打铁汉”。
那时的嘉禾,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传统燃煤冲天炉黑烟散漫,搅扰了蓝天的“清修”,嘉禾铸锻造业深陷能耗高、污染重困局。“江南铸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值此生死攸关的时刻,嘉禾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力量推进铸造产业转型发展,先后停产整顿铸造企业76家,依法取缔关闭落后污染企业124家,拆除“冲天炉”260余座、铝壳炉100余座,铸造企业由256家整合到132家。
“江南铸都”烟囱一根接一根地倒下,嘉禾“打铁汉”抖落一身黑尘,浴火重生。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嘉禾县加大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建立全省唯一省级铸锻造专业园区嘉禾县经济开发区,打造全省工业特色小镇——精铸小镇,全力实施集群发展策略,不断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位于嘉禾县经开区坦塘工业园的湖南鑫泉科技有限公司,冷芯机高效、节能铸造全自动生产线正在运转,一大批成型的模具排列整齐。车间内,已不见传统铸造业密布刺鼻烟雾、地面积存砂灰的景象。
“原来‘傻大笨粗’的发展模式已经被市场淘汰,自动化、智能化是铸造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创始人毛剑锋直言不讳。
该公司致力将“传统手工铸造”升级为“绿色智能制造”,实现了年产5万吨汽车模具、注塑机、油缸等高端精密产品,成为“绿色铸造”领跑者。
如今,嘉禾的铸造产业除了朝着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转变,全产业链的发展道路也稳步迈进。
嘉禾县永华工贸有限公司完成了从炉具铸件供应商向炉具制造商拓展的华丽转变,全产业链式发展让公司产值在两年里翻了四倍多。
将废钢回收,先是铸造成铸铁,再通过机械加工成一个个零件,最终组装成智能数控机床,湖南巨人机床集团则实现了生产整机并出口销售的全产业链“一条龙”;金松汽车平板运输半挂车销往坦桑尼亚,实现郴州专用汽车出口非洲“零”的突破……
如今,嘉禾县还依托“根云+根链”平台双轮驱动,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共享铸锻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通过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实现生产制造精细化,一期试点企业单位产能能耗环比下降了6.5%,生产效率提升了10%。
该项目获评工信部2021年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湖南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
嘉禾的这项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在“云”上腾飞。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来,嘉禾始终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融合,在下车、钟水河一带发展优质蔬菜基地4.8万亩,华升农业、新森活花海、三汇农庄等项目农旅一体化,农业产业加速“接二连三”“南下北上”,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6:51:33调整为13.4:40:46.6。在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县域经济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以“打铁精神”淬炼出一座现代化的“江南铸都”。

湖南鑫泉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唐知圣 摄)
“禾仓堡”破旧立新,带来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嘉禾县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的县,也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地少,人多,是劣势。但换个角度看,正因为嘉禾地域面积不大,因此,各乡镇距离县城都不远,反而带来了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天然优势。
最近,嘉禾县广发镇忠良村62户村民家里共同迎来了一件喜事儿——家里新装了自来水。“自来水通了,日子过得更顺心如意了!”村民李小军笑着说。
其实,早在2014年至2016年间,嘉禾县就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进村入户“三年行动计划”。但忠良村因有的村民住址不集中,安装成本较大,有的村民信息不准确,施工方不能精准确定入户预留接水口的位置等原因,工程未能按计划实施。
错过了“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村级不再享受财政补贴,导致忠良村后期筹资工作难以开展,使整村城乡供水一体化进村入户的愿景迟迟无法实现。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2020年,嘉禾县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对忠良村等22个偏远山村城乡供水一体化情况开展调研,通过整合资源“帮”一点、鼓励社会“捐”一点、集体经济“凑”一点、村民投工投劳、单村供水等方式进行安全用水巩固提升。2021年,忠良村等村800余户村民全部安装并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家家户户用水欢的愿景全面实现。
近年来,嘉禾县紧紧抓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四个强化”,在全省率先实施“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县农村人口饮水覆盖率达100%。其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被评为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嘉禾县则获评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十年来,嘉禾县城乡融合的步伐不曾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禾县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一体推进城乡规划、机制、设施、生态、产业同步提升,加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景城融合步伐。
新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实现五年再造一座新城;县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点火调试,城乡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22公里,实现行政村通畅率100%,“三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建成大批公园、游园、广场和桂嘉宁、新嘉蓝两条生态示范长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
盛夏时节,行走在禾仓古大地上,新城区楼群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旧城区焕然一新、车水马龙,郴永边际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
城区美景“抛头露面”,农村环境也“改头换面”。
“有事找巷长!”“巷长就是我们的大家长!”这两句口头禅在普满乡广为流传。2020年以来,普满乡为打开乡村治理新局面制定了一项新举措——“巷长制”。该乡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村民住房分布情况,将村庄划分为若干个巷道,每条巷道由巷长、副巷长和巷道户数组成,由党员、村组干部、人大代表等担任巷长、副巷长,负责相应巷道的卫生清洁、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处、村规民约执行以及协助阶段性重点工作等。
泥壶井巷、屏墙巷、包公祠巷……在普满乡雷家村,每个巷口都悬挂着巷道名字和巷长、副巷长的姓名标识牌。“以前村庄的卫生只能靠保洁员搞大扫除才能弄干净,而且也保持不了太久。现在有了巷长,每天都会对村里面巷道的卫生情况进行巡查,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雷家村党支部书记雷智帆介绍。
2021年,“巷长制”首倡地——雷家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近年来,嘉禾县紧紧围绕“村兴、景美、人和”的建设目标,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唱响乡村振兴新农歌。目前,创建省级卫生村45个、市级卫生村72个,扶塘村等3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清水村、增嘉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珠泉镇荫溪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普满乡石角塘村等5个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晋屏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村村民表演《嘉禾伴嫁歌》(黄春涛 摄)
“伴嫁歌”婉转悠扬,衬托了百姓生活神采飞扬
伴嫁歌是嘉禾县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歌,是“乡土里长出来的奇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它发源于秦汉间,唐宋时表现形式已日臻完美,明清之际则达鼎盛,一路传承,清末、民初延绵不绝。
如今的嘉禾伴嫁歌,早已不再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而是成为了当地人结婚的一项必备习俗。家里有女儿出嫁时,一般都会连唱两晚伴嫁歌,亲戚朋友济济一堂,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能打铁,善歌舞。嘉禾人的好客热情,早已传遍四野。
客人进门,一杯“倒缸酒”,一块“油炸肉”,让人口舌生津,精神抖擞。
除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嘉禾还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足以让游客心向神往、流连忘返。
嘉禾“玉中矿泉”,储藏在深度2500米以下,在巨大的汉白玉石矿脉之间,水温常年稳定在53℃以上,对美容、美体、抗衰老、软化心脑血管、促进人体酸碱平衡和改善“亚健康”等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嘉禾大力实施“温泉+”战略,着力打造“泡温泉、赏民歌、品美食”温泉文旅特色县品牌,成功开采玉中温泉资源,1号井投入运营,2号井开工,温泉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以温泉为引领、多种产业融合的文旅发展格局迅速打开。他们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打造全省一流城郊型森林公园,突出“温泉康养、食在嘉禾”“涵养初心、红色嘉禾”特色,树立“观光在郴州、休闲在嘉禾”的休闲旅游理念,形成独具嘉禾特色的“听红色故事、赏嘉禾民歌、品嘉禾美食、游传统古村、泡康养温泉”的深度沉浸式体验佳境胜地。
文化和美景让百姓擅长“自娱自乐”,但党委政府也要保证百姓“平安喜乐”。
群众对于地方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关乎自身利益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十年来,嘉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
“这下好了,我们去市里再也不用转车到县城里去坐车了。”2022年初,塘村镇村民周飞乘上塘村镇直达郴州市的公交车,心里美滋滋的。
这是嘉禾县“为民办实事”又一有力举措。
近年来,嘉禾县率先在全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构建了城区公交、城乡公交、城际公交和免费公交相互补充的大公交格局,让老百姓“出门有路、抬脚上车、踏脚进城”。截至目前,嘉禾县实现了县域内行政村城乡公交覆盖率100%,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率100%,城乡中学、中心小学候车站点500米内覆盖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五类特殊人群乘车100%免费,城乡客运新能源车占比100%,县域内城乡客运票价100%在6元以内。
为确保城乡客运安全运营,嘉禾县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交通大会战”“交通大建设”活动和农村公路“千百十”工程,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建设,改造公交枢纽站1座,新建公交换乘站1座、公交首末站7座、港湾式城乡公交招呼站290个,完善了城乡客运配套设施建设。
同时,嘉禾县还整合市场主体,将全县3家客运企业整合为1家公交公司,率先在全省实现“一县一公司”模式,并投入1800万元对13条线56台挂靠车、18台合股车进行全额收购,彻底实现“公车公营”。嘉禾还在县城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开通了2条免费线路,所有乘坐人员全免费。
不止是百姓出行,在嘉禾的各个行业系统,为民服务的理念都根深蒂固。
嘉禾县纪委监委开展“纪委为您来解难”活动,百名纪检监察干部走进基层,办实事、解民忧;嘉禾县政法系统组织政法干警“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单位”,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嘉禾县卫健系统组织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专家骨干医生,深入各乡镇、社区、企业,免费为老百姓开展义诊服务;嘉禾县文明办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充当义务“交通指挥员”。
2021年,嘉禾县针对“学位不足”“床位不够”两大民生短板,克服县小财弱困难,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启动了总投资2.45亿元的县珠泉二完小和第七中学建设,以及总投资1.04亿元的县医养结合康养中心建设,建成后可新增学位4000个、养老床位500张以上。
一桩桩实事落地入心,嘉禾人身边的幸福改变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嘉禾人的幸福生活也在不断加码:连续五年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办成民生实事项目156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增学位11440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平安嘉禾建设深入推进,连续两年蝉联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2021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903元增加到2021年的20562元,总量增长2.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7744元增加到2021年是34468元,总量增长1.94倍。
非凡十年,嘉禾牢记嘱托,感悟力行,步履片刻不曾停歇。非凡十年,嘉禾壮志滚烫,步伐铿锵,继续谱写锦绣华章。
面对新征程,嘉禾将汇聚起43万嘉禾儿女的澎湃力量,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推进“一都四县”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嘉禾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