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⑲| 第38届青春诗会嘉宾彭敏:分享“青春诗会”小故事
新石鼓 • 头条
2022-08-22 12:00:33

8月18日到22日,“千年雁城·锦绣石鼓”《诗刊》社第38届“青春诗会”在衡举行。作为嘉宾,《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期间,彭敏跟记者聊起了“青春诗会”小故事,并分享了他刚刚在各大售书网站上线的新书《曾许人间第一流》。

跟普通读者聊“学院写作”

彭敏从初中开始接触诗歌,我国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的诗令他着迷。1980年,梁小斌、舒婷等一代诗人就是在《诗刊》首届 “青春诗会”上进入评论家视野,从而奠定了朦胧诗及他们个人的诗坛地位。

彭敏称,每一届《诗刊》“青春诗会”诗人至少“在全中国的青年诗人中排得上号”,“也正在将常见的诗歌写作方式以他们的姿势在往前推进”。以第38届的为例,“比如像何不言、赵汗青、张慧君北大系出来的诗人,修辞能力比较强,偏于学院写作;另外一些地方诗人,抒情的强度、开掘生活经验及生命体验的深度,是他们的强项。”

彭敏分析,每个人的写作多少受到自己身边的前辈的影响。像现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的大学生,接触的是臧棣、姜涛、胡绪冬、冷霜等诗人,他们自然就会将这些人的诗作为自己的诗歌标准,自然就会走向学院写作的道路。地方诗歌创作也是如此,比如云南的人喜欢雷平阳,浙江的喜欢潘维。

而对彭敏个人而言,他至今仍喜欢的诗人就有偏学院写作的西川。值得一提的是,西川24岁就成为了《诗刊》“青春诗会”诗人。彭敏大学时期从诗人西川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具有后现代性的诗,感受到了其诗歌中充满的混沌、不洁及各种异质性的东西,“西川对古典资源进行转换的方式,跟余光中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诗刊》编辑部工作13年,彭敏经手的诗歌中,印象比较深的是3个80后诗人胡桑、江汀、徐钺,“他们将学院写作的风格发挥到极致,把对语言的操练,把语言和世界的连接、羁绊都发挥到极致。”

“青春诗会”传奇多

彭敏特地跟记者说起两个“青春诗会” 诗人的小故事。

彭敏说,“诗歌在普通人身上所持有的那种光亮”,在第27届“青春诗会”诗人秦兴威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当时,秦兴威负责包括《诗刊》编辑部在内区域的快递,从未发表任何作品的他,只是自己默默写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来送快递,秦兴威顺便到《诗刊》投了份稿。彭敏也就按照流程将秦兴威的作品送上去了。当时的常务副主编李小雨看了后,跟彭敏说, “青春诗会”快开始了,你让他也投一下稿。最后,秦兴威也不负所望地拿出了好的作品,荣登《诗刊》这所文学殿堂。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人余真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19岁左右的她在《诗刊》的第一次投稿,在编辑部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惊讶于“这么年轻的女孩竟然能写出这样有大师气象的作品”,想给她发个头条,但又怕出现反转。于是经过一番仔细审查,发现没有问题,于是就给她刊登了。三四年后,她的成绩有目共睹,先是成为“青春诗会”诗人,后来,她还获得了青年诗人奖。

乡村与城市并不对立

彭敏的父母住在农村。这次他回乡省亲,感觉“现在的农村太舒服,真的就是世外桃源”。说起这些,彭敏如数家珍,“交通方便,一路路灯整夜都不会熄灭;家家户户在经济上比较充裕,劳作时间没有以前那么多了;生活并不辛苦,只要不热就到处串门,你在我家吃个饭,我在你家吃个饭,或者在树下摆个桌子打牌。”

再者,彭敏认为,在自己身上,关于乡愁的书写是不存在的。“自己所有的好朋友都在北京,在北京也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这些年做的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普及工作。”他说,“诗词过去曾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代际传播是很完整的。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还需要一把钥匙。而对古代诗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高中教材的信息压缩化、功能化理解上也是不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彭敏写出了《曾许人间第一流》这本书,用散文化、轻松的笔调,讲述一个个著名古代诗人的少年拏云志和生平故事。

彭敏说:“有书籍和文学作伴,我在精神上灵魂是有地方来安置的,并不需要一个虚幻的故乡来安置灵魂。‘乡村’与‘城市’并不是一对意义对立的文学符号。我们还是要用现代的视角刻画出乡村变迁中复杂、多面的人性景观,提高乡村题材作品的感染力和深度。”

作者:何芬 张志伟

责编:罗亮华

来源:掌上衡阳客户端

专题千年雁城·锦绣石鼓·青春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