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5日讯(长沙经开区工作站记者 欧亚琦)近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印发,共47个,向全省推广,供各市州政府和省内相关单位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借鉴,共享改革创新红利。
长沙经开区自贸区块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块,聚焦“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改革定位,坚持制度赋能、政策授权、服务国际化的总思路,经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由长沙经开区区块牵头或参与的制度创新成果9项。以合同约定为核心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新模式、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新模式、知识产权“前置保护”新模式、“一码集成”规范涉企检查、外国人来湘工作管理服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等5项为全国首创,打造高端人才服务新体系、“金融集市2.0”融资服务新模式、工程建设项目“三证合一”审批新模式、“我要开工”极简审批办理建筑许可新模式等4项为全省首创。
聚焦改革定位,围绕企业、为企服务是长沙经开区区创新成果的显著特征。
智能化转型领域
探索开展以合同约定为核心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新模式,创新将“合同约定、场景示范、多方合作、客观标准”等方法集成运用到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中,重点改变传统项目申请模式,通过政府与企业签订项目创新合作协议,将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目标由方案约束转变为合同约定,合同明确技术指标、经济指标、推广指标、个性指标等,形成政企“创新合伙人”关系,着力解决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敢转、不会转、资源少、管理难”四大难题,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科学、规范、可行性强的智能化转型新模式。
知识产权服务领域
探索知识产权“前置保护”新模式,依托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搭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将企业构思、讨论、研发、实验到投产的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生成数字指纹并上链登记存证,仅需数秒钟,就可对任何格式、大小的商业秘密电子文件进行存证,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但还未注册成为知识产权的、有潜在价值的电子数据以及商业秘密难以被保护的难题。
贸易便利化领域
在税费规范化、出口产品标准化、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建制度、优路径、搭平台,探索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新模式,破解了长久以来的二手设备闲置难题,有助于防范行业下行周期出现的产能过剩、销售困难等风险,推进了国内工程机械产能输出,推动了工程机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了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
优化营商环境领域
开展“一码集成”规范涉企检查改革探索,实现涉企检查事项“一码归总”,做到涉企检查过程“一码规范”,强化涉企检查结果“一码共享”,做到涉企检查信息“一码追溯”,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涉企检查频次过多、多主体重复检查等问题,大幅降低了涉企检查频次,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实现了服务监管“无事不扰”。
值得注意的是,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长沙海关牵头实施的外国人来湘工作管理服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长沙经开区自贸区块作为参与试点单位,既是自贸改革创意首个发起单位,也是制度创新成果受益区块。该制度创新将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10个工作日,为企业外籍专家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服务,也为企业招揽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动力。同时,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沙经开区区块制度创新成果案例还涉及行政审批、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
长沙经开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长沙经开区自贸区块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战略使命,紧紧围绕“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坚持“先进制造业+”改革思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制度赋能、政策授权、服务国际化改革路径,在投资便利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金融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改革探索,着力激发国家级经开区、湖南自贸试验区“两区”叠加新优势新动能,赋能产业高端化、园区高质量发展。
责编:陈泓哲
来源:新湖南长沙经开区工作站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