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姜畲。
村民正在插秧。
刘双义(左一)到新和村实地指导。
刘双义(左二)到青亭村走访村民。
刘双义(右二)到新城村实地指导。
专访现场。
雨湖新闻网讯(记者 陈娟 易阳思 通讯员 吴湛)他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以修身、恪尽职守,以让广大姜畲人民群众满意和建设富饶美丽和谐姜畲作为第一使命,以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他就是姜畲镇党委书记刘双义。这些年,他带领姜畲镇从传统农业镇蜕变为现代农业镇。今天,跟着记者的脚步来看看姜畲镇这些年的变化。
记者:您好,首先请您自我介绍一下
刘双义:我是湖南常德人,汉族,42岁,中共党员,1999年参加工作,曾在姜畲镇水管站、姜畲镇泉塘子管区、姜畲大堤管理所、十万垅大堤管理所任职,并先后任窑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姜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先锋街道党工委书记,2019年至今担任姜畲镇党委书记。
记者:当时镇里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情况怎样?面临哪些问题,主要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
刘双义:姜畲镇地处湘潭的西大门,320国道、岳临高速和沪昆高速都经过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但社情民意复杂。2019年上任镇党委书记时,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帮扶范围存在局限,全镇1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产业扶贫仅280余户;二是帮扶责任人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帮扶责任人帮扶走访流于形式;三是行业部门扶贫政策落实存在一定偏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措施引导280户贫困户通过分贷统还的方式贷款358.4万元与农业企业合作,每户每年能获得600元固定红利收入;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11户;开展教育扶贫,申报“雨露计划”;开展贫困户受灾补助,发放补助款28万余元;举办贫困户就业“春风行动”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近200人。
记者:2019年您担任镇党委书记后,是如何谋划开展姜畲镇的脱贫攻坚工作?
刘双义: 一是听民意。主持召开全镇脱贫攻坚座谈会,将镇属站办所、村党支部书记、“两代表一委员”及贫困户“请上来”,征求意见建议;二是察民情。要求党政班子成员下基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等开展“体验式”调研。三是看民生。按照不只“看纸上、看墙上”,还要看群众脸上,要在一线解决群众的“近忧”和“远虑”的原则,党员干部设身处地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努力办实事、解民忧。四是问民需,开展“民意大调查”,全方位、多渠道听取意见,查清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摸实摸清群众最盼、最急、最忧问题,做到问题群众点、落实群众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姜畲镇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一是贫困户自身发展意愿不高;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三是社会扶贫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来下功夫:
一是坚持能人示范,凸显“扶强带弱”。通过发现、培育、认定和使用创业致富带头人,形成特色扶贫产业,实现带动效应。如扶持易建河村李富湘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成了乡村致富带头人,带动近百户贫困户学习种植湘莲,养殖小龙虾。引进返乡创业人员郭世波在联映村创办可口嘉公司,为群众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目前乡村“能人”发展形成的主要特色产品有“湘里乡”的洋姜、李富湘的莲子、蔬菜基地的矮脚白和红菜薹、邓学洪的鸭子和鸭蛋、王铁光的王老爷熟食等,形成了“扶强带弱”的产业扶贫模式。
二是突出特色项目,筑牢产业基础。通过打造“一村一品”蔬菜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蔬菜种植基地。以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菜篮子”基地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实现主导产业转型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力军,打造 “服务中心+品牌营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务工性收入、种植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稳定的增收机制,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实现了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有产业扶贫项目。
三是统筹社会力量,汇聚攻坚合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帮扶举措上下足“绣花”功夫。一是集中力量攻坚克难。镇党委、政府调动社会力量,凝聚辖区商会企业建立社会扶贫资金专户专账,共计捐资近40万元,资助135户困难村民的生产生活。二是多方助力消费扶贫。全镇各站办所积极协调对接,帮扶责任人全面动员,人人参与,拓展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线上线下同时推进,让贫困群众农产品不愁销。三是聚焦精准扶贫帮困。精准识别贫困群众需求,发挥企业在扶贫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如湖南省鑫之岩工贸有限公司为姜畲镇青亭村和白鹭湖村分别捐赠1.3万元和2.5万元扶贫资金,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贫困户的生活难题。
记者:作为镇党委书记,您认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您的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刘双义: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脱贫政策的具体实施人、建档立卡群众的贴心人,作为镇党委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是第一责任人,更要掌握好脱贫政策,深入群众,团结全镇干部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为干部职工立标杆、作表率。
记者:姜畲镇这几年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双义:我个人觉得,作为扶贫干部,要带着感情干。我对姜畲特别有感情,我19岁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姜畲,后来多次回姜畲工作,对这片土地感情很深。用脚步丈量,始终做到心中有人民、脚下有泥土,这样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好。具体从政策落实、产业帮扶和产业发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巩固扶贫成果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观点:
政策落实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部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上的决策部署,坚持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产业帮扶和产业发展方面。注重因地制宜,把准区域发展定位,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一方面立足区位优势。打造“一村一品”蔬菜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蔬菜种植基地,提升了姜畲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辐射范围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以上。另一方面突出特色项目。依托姜畲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委托帮扶项目,为全镇1939名贫困户实现增收943.8万元。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方面。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发挥“能人”带头示范作用,对发展意愿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两级大力支持。
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方面。一是做实产业扶贫夯基础,完成2021年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申报了华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园区提质改造建设项目、河头农庄香瓜蔬菜大棚建设项目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委托分红项目,以食用菌项目带动村民增收。二是做实普惠性政策强保障,确保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延续现有帮扶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实施,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
记者:您认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给姜畲镇带来了哪些现实变化?
刘双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姜畲镇通过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起了“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扶、镇村两级主抓、企业农户配合”的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以党组织为核心、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纽带、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骨干”的乡村发展体系;按照“选准带头人、带强一支队、振兴一个村”的目标,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基层组织战斗力更加强大;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6个,打造“根植红壤、花开青亭”党建特色品牌,探索“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股份合作、乡村服务等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和路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去年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青亭村和泉塘子村两村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100万元;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长效利益联结,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
全镇112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100%,获得省脱贫攻坚实地考核和国家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研高度认可,姜畲镇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建成易建河、白鹭湖等美丽屋场,完成了姜畲新街320国道排水沟改造升级,320国道沿线107栋房屋提质改造,涟水河网箱养鱼全线退出、沿线非法采砂场全部取缔,开展黑臭水体整治,镇区面貌日新月异……可以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给姜畲镇的是从内到外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群众满意了,产业发展了,干部在实战考验中作风能力改善提高了,姜畲镇从传统农业镇转型为现代农业镇。
记者:接下来,您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有些什么计划?
刘双义:如今,姜畲镇特色农业发展蓬勃兴旺,生态环境秀美宜居,我有一个目标:把特色产业做精做强,把防返贫工作做深做实,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生活环境更优,着力把姜畲镇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本点、主阵地和农业强镇。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用实干实绩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躬耕基层,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作者:陈娟 易阳思 吴湛
责编:姜俊
来源: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