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新闻网讯(记者 易阳思 陈娟 通讯员 吴湛)“小洋楼、大鱼塘、多农田、粗莲藕、肥甲鱼……”近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在姜畲镇易建河村脱贫致富“能人”李富湘家门口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谁能想到几年前的李富湘,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是什么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跟随记者脚步,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乡村的喜人变化。
李富湘,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村民,为人忠厚老实、富有爱心,坚强面对困难、靠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2019年,被评为湘潭市“脱贫之星”。
记者:您好,请问您是哪一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当时家里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富湘:2014年初,随着全市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的全面启动,我成为了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出生于1980年,父母都是农民,靠种田为生,家庭经济本不宽裕。不料,2001年父亲被确诊为尿毒症,治疗一年多后,人财两空,债台高筑。那时候的我才20岁出头,不得不承受着打工挣钱还账的压力,直到2012年才结婚成家,老屋也岌岌可危,一直借住在堂哥的房子里。
记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您当时心里有些什么想法,可以和我们聊聊吗?
李富湘:那时候早就相中了门前那口42亩水面的集体鱼塘,以及附近数十亩农田,发展种养殖业。但苦于没有经济实力承包,所以一直将这份创业计划压在心底。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了解到政府对贫困户的各项产业帮扶政策,心里想着是不是有机会能实现多年来的梦想了。
记者:您认为脱贫攻坚工作给您的最大帮助体现在哪里?
李富湘:首先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从生产规划布局、申请贷款,争取政策性资金、项目支持,到农产品销售,当地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帮助我,促进种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如今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年收入近20万元的转变,并带领周边部分村民创业增收。其次是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的改善。2016年,享受到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支持,年底带着妻子、孩子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记者: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者事和大家分享?
李富湘:当时,时任姜畲镇党委书记刘大鹏作为我的结对帮扶责任人,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勇气。期间,刘书记多次与我促膝谈心,听了我的创业计划,他非常赞同,立即以个人名义为我贷款3万元;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3万元,如愿以偿流转到了这口大塘,以及周围15亩农田。还推荐我参加市、区农业部门组织的创业技能培训,从事“莲渔综合种养”产业。姜畲镇现任党委书记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刘双义也经常来我家共商种养殖基地改造事宜,为发展生产做准备。前年、去年,我家渔场的鱼卖不出去,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双义书记帮我多方联系拓展销路。还为我争取到了扶贫贷款10万元,送来产业扶贫项目鸡苗两批54只,帮助解决了不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令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记者:现在您的家庭经济情况是怎样的?
李富湘:目前,湘莲种植基地有10余亩,鱼塘养殖基地有60多亩,稻田近80亩。大塘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田里种植莲藕,兼养鲫鱼、泥鳅。同时成立了湘潭泽湘莲藕种植专业合作,开辟了休闲垂钓、莲蓬采摘业务,合作社一年产值约50万元,成功实现了稳定脱贫。
记者:勤劳致富后,您觉得这一段经历带给您的是什么?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李富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感恩,应该竭尽所能关心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我将种植湘莲兼养鱼的方法教授给附近的村民,成熟的莲子、莲藕通过自己的合作社卖出,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能为每户脱贫户每年增收数万元不等,实现稳定脱贫目标。接下来,我打算进一步扩大湘莲种植规模,采用订单生产、机械化深加工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作者:易阳思、陈娟、吴湛
责编:陈娟
来源: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