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秀春
午后醒来,放眼窗前,雨雾迷茫,不见凤凰,于是意兴突来,举伞登山:人世无须看透,近山是要看够的,毕竟还有一颗卑微却常持的诗心。
独自漫步山间。山道弯弯,除了我,什么人都没遇上;除了雨,什么声音都没听到。只看到几朵能看不能吃的白山菌,几簇能吃不想摘的红山渣。
常记登山多少年,素来观景不曾停。而今雾雨无须看,转过一亭又一亭。
凤凰山间四个亭,石板路旁的亭子就不去了,因为不顺路。
因雨初驻“怀英亭”。这里只有金色亭名,柱上没配楹联;没有“原配”,却见署名高手的黑色墨迹:“前辈英雄满满去,当代英豪冉冉来。”
笑过,不作评论。
驻留于凤凰顶上“凤仪亭”时看到:柱上的楹联不见了,也没见登山者的涂鸦;亭间如画框,远近白雾茫茫,画框没框住山间任何美景,哪怕是一片绿叶一颗红果。
下到“凝香亭”。正面亭柱上的楹联还在:“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楹联虽在,却有无名高手试图稍作改动,把“不”改成“为”,把“无”改成“是”。
不仅如此,无名高手们还在亭中其它的亭柱上歪歪扭扭地补满了字,字上有字,最清晰的是这几对:
“县城历历入眼底,青山绿水世间情。”“绿水青山城壮丽,人寿富国万年春。”“风和日丽景色秀,江永风光一眼收。”
三亭看罢,五味杂陈。
无来由地想起了前些日子遇上的两件小事。
金龙公园里,迎面走来的一对手牵手的白发老人触动了我的心弦,还没等我想起什么,身后传来笑语涟涟:“哇!执手之子,与老偕子!”回头一看,是两个手牵手的年轻女子。我暗自笑了。
那两个女子发觉不对,在我身后反复斟酌,七拐八拐,最后终于改对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从五一桥下的栈道沿石阶走上桥面的时候,遇上两个女子迎面走下,其中一个抱着小孩,还有一个小男孩别扭地跟在身边走。抱着小孩的女子用普通话对着男孩喊:“要好好走路!”然后像是发现男孩的牛仔裤不合身,侧身大声告诉另一个女子说:“好像不好走路一样!”除了旁边那个女子和我,估计现在的江永年轻人没几个能听懂这句话:“走路”是用普通话说的,两边的话是用江永土话说的,两种语言无缝衔接,听来奇妙极了。
对于江永文化的现状,有时想说些什么,但很多时候真的感慨到无语,不说也罢。
下山的时候,看到刻于山石的马克思的名言,就更无话可说了。马克思说:“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作者黄秀春: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江永一中高级语文教师)
作者:黄秀春
责编:李勇辉
来源:永明文学 公众号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