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个耒阳”功成有我・三农篇|梁满绿:打工返乡重操“旧业” 5000亩泥土再写激情
文明耒阳 • 综合
2022-02-04 10:09:21

随着国家对粮农补贴以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回归家乡重操农务。耒阳市水东江街道办事处大塘角村8组的村民梁满绿就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返乡种田维持家用的一亩地,到如今5000亩的规模化种植,他用自己的勤劳书写着这个黝黑汉子的泥土情怀,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种粮大户”。

打工返乡重操旧业

春节前夕,在梁满绿承包的一片田地里,他与几位合作社成员一起,正筹划着来年的耕种计划。梁满绿说,眼前的这片田地,正是当年自己首次承包的1亩农田。

2007年的一天,对于梁满绿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当晚,他与妻子王国萍想着抛荒多年的田地愁眉不展,村里的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导致农田基础设施荒废,老家的田地大伙儿都不愿意来耕种,觉得十分可惜。在外打工多年的梁满绿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咬牙啃啃这块“硬骨头”,08年夫妻毅然返乡试验性地承包了1亩地,夫妻俩拿出积蓄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起早贪黑对田地进行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首次试验让他大获丰收,从此也坚定了他的种粮信心。

敢叫荒地变沃土

水泥浇筑的生产便道,从村道公路延伸到一块块田边;机械化作业的下田斜坡道,伸入了每块田的泥土;梯田式的稻田铺满了一层层金黄色的稻子,远远望去就像一张金垫,微风吹过,稻田荡起层层金波,成熟的稻子含笑向主人点头。这景象便是这片耕地今天的真实写照。

而昨天,这里便是另一番景象了。

“流转前,这片地的主人,多数外出打工挣现钱去啦,有的田块撂荒了好多年,自由生长起来的野草有锄把大小,田里全是一人多高的杂草,哪里还像是能够种出粮食的耕地,眼看心痛。”站在生产便道上,梁满绿手指脚下这片稻田回忆说。

致富不忘乡邻。梁满绿告诉记者,2014年,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投身到农业发家致富,与同村7名技术过硬、服务意识浓、社会责任感强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共同组建耒阳市金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拥有总价值400多万元的各类农机具、3000多平方米的仓储、办公场地,水稻面积超5000亩……这片“沉睡”了多年的土地上,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返乡种田到现在,转眼已是14年,梁满绿不仅熟练掌握了农业种植知识,还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机械化,机械化效率高,还能节约人工成本。”梁满绿介绍,现代化农业是科技型农业,不再是大家传统观念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很多人还没有转变观念,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职业农民的大军。

带领社员创出自己的品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梁满绿感慨,能取得今天这个成绩是他没想到的,这其中尤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帮助。政府出资金补贴让机耕道变平整,方便拖拉机、收割机驶入田地,种子、化肥等也不必人工运送,效率大大增加;农业农村部门还经常组织种植技术集训等,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以后也会不断学习,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不断创新增加粮食产量。

梁满绿坦言,最开始种田想的是返乡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能维持家庭开支就满足了。现在,他的田地越扩越大,社员也越来越多,梁满绿如今又有了新的目标。合作社将重点开展对外统一承揽机耕、机插、飞防、机收、粮食烘干、仓储、加工、销售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业务;增加社员数量,并允许社员自愿组成小集体从事承包活动,增加其经济收入。还将与农业、农机部门协调,聘请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成立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免费培训,为种植户打通资金和技术瓶颈。同时筹建高标准育秧大棚和育秧工厂,进一步提升硬件设施和机械化水平,并注册商标,形成自己的品牌。

“老话说,人不亏地,地不亏人!我将带领我的合作社,加大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融合发展,通过托管代耕等模式,让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但乡村振兴还在路上。我相信种地仍然很有前途,不,是更有前途!”对于新的一年,梁满绿信心满满。 (记者 刘源 李双鸿)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耒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