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种农时至,抢播油菜忙。眼下正值冬种时节,一大早,小水镇金山村80后的种粮大户匡爱平已经在田间忙开了,为充分利用冬闲土地,他带领村民在稻田里进行油菜种植,紧张有序的劳动身影与美丽的田野构成了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谈起这几年种田的最大感想,匡爱平笑容满面地回答道:“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农业机械化。”匡爱平告诉记者,从粗放耕作变全程机械化,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新型农民”,得益于2018年自己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引进了多台小型农机,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匡爱平拥有小型机械43台。
“这些都是我的‘致富机’,以前我是个拖拉机手,现在我可是村里开无人机的一把好手。”正在检测维护农机的匡爱平停下来笑着说道。他和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我们使用手摇式喷雾的防虫设备,一人一天最多只能打四五亩,速度慢效果又不好。现在有了无人机喷雾,一小时就能防治水稻田30多亩,药量更科学,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大大提升,每亩还可节约成本近200元。”他说,要是没有这些设备,以前育秧、除草、收割、晾晒,全程需120多天,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最忙的时候,100亩地要请30多人。在育秧机、插秧机、谷物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植保无人机等一系列机械的“加持”下,匡爱平虽然扩大了种植面积,用工成本却大幅减少。“买机械有补贴,300亩地抢收时最多只需要五六个工人,每亩收割费能省230元左右。”匡爱平说。
匡爱平还告诉记者,机械化、信息化为种业发展送来了春风。“我们经常都会引进水稻新品种,建立试验点。同时,采用工厂化育秧,这个全自动循环育秧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发芽率高达95%以上,出苗率也比传统育秧高。就拿早稻来说,以往亩产量约为三四百公斤,现在亩产量普遍可达500公斤。”小水镇分管农业的工作人员也补充说道,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量均衡增长。
一人富,不算富。匡爱平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农机合作社,开起农机培训班,在村里及周边帮带大家一起“机械种稻”“科技种稻”。脱贫户罗正才就是匡爱平农机培训班的学员之一,针对罗正才个子较矮这一特征,匡爱平因人施教,教授他操作无人植保机、插秧机等对身高要求低的农机,现在罗正才的工资达到260元每天(农闲不计)。“我们每年培训100名左右的农机手,向全市各个乡镇和村输送,甚至有些合作社也被吸引过来,学习种稻和农机技术。”匡爱平自豪地说道。
冬种的油菜出苗整齐,长势良好,一株株嫩芽已经破土而出,长势喜人,为冬闲田披上绿装。“晚稻收割后,这些稻田就翻耕种植油菜,这几年我们在小水镇推广‘早稻—晚稻—油菜’一年三熟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匡爱平向记者举例,就拿今年种植的2080亩农田来说,目前已收获双季稻720吨,田里油菜完成下种,预计“稻油轮作”模式下,今年年产值预计近300万元左右。(记者 赵娟 陈如婧 刘喜)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