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湘籍辛亥先驱丨宋教仁:“为宪法流血 公真第一人”
掌心中方 • 推荐
2021-10-18 08:00:57

1911年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了一部法律——《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7章60条,鲜明地体现了民主、立宪、共和的思想,成为当时各省革命党人效法的榜样。一个新生的政权,在成立后仅一个月就公布这样一部治国之法,确实令人惊喜。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文件出自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之手。他就是宋教仁。

(宋教仁故居)

宋教仁,字钝初,号渔父,汉族,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宋教仁出生于桃源县上坊村一户传统的书香之家。童年爱好武术,就读乡塾,天资聪颖。少年时代的宋教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闻甲午战争失败、台湾等地割让日本,他痛哭流涕赋诗:“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立誓长大后“文不借笔,武不借刀”。17岁,宋教仁入漳江书院读书,受进步山长教诲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潮激励,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皇帝,建立一个民众作主之新国家”思想。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影响很大、颇有特色的人物。1904年,他与黄兴等创立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任副会长。继而与胡瑛在武昌创建科学补习所,并负责常德路武装起事。当他回家卖田产以筹措革命经费时,长沙路起事败露,遂逃到日本留学,组织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起到了统一反清口号、凝聚革命力量的旗帜作用。

同盟会成立后,宋教仁任检事长和《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其时,革命党人多注意学军事,他认为“满清脆弱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他转入东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注重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法律制度、议会等的潜心研究。他在完成大学课程与革命活动之余,勤奋研究,翻译了《日本宪法》、《露(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各国制度》、《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日本地方渔政法规要览》等60万字的著述。他在日本阅读的历史、地理、传记、哲学、伦理、政治等书报达300多种。广州起义中的布告、令文,武昌首义军政府起草的《鄂州约法》、法令、文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民国官制和《临时约法》,均主要出自他之手。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占据中国东北,陈天华蹈海以死激励留学生斗志,他便以中国留学生总会馆评议员身份与胡瑛等挺身而出,领导留日学生斗争,显示出“非徒有破坏力且有建设力”的革命家才干。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同时大力宣传革命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推翻恶政府,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1912年3月,北京政府第一任内阁成立时的合影。右一为国务总理唐绍仪,左一为蔡元培,左二为宋教仁,后排中间穿军装者为陆军总长段祺瑞。)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组织拟制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在长江流域刮起一股“宋教仁旋风”。袁世凯及其走狗们为此坐立不安,想方设法拉拢他,宋教仁潜回常德桃源力拒之。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胜出在望。宋教仁抽空登临杭州南高峰,触摸妩媚西湖,聆听阵阵松涛,喜看摇曳竹林,意气风发地吟诗《登南高峰》。

然而,宋教仁“弓”未开,民主宪政“潮”未涌,北上组阁“梦”未圆,一颗罪恶的子弹却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当国民党获得国会选举胜利的消息传来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火车站乘车去北京代表国民党组织政党组阁,不幸遇刺,两天后不治身亡。

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为他撰写挽联“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的鲜血唤醒了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袁世凯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灭亡了。

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李爱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综合

专题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