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红色记忆|老红军战士王金山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1-10-13 16:43:11

在武水镇东杨黄村,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老红军战士—王金山,他出生于1912年,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复员回乡,1962年去世。大儿子王昆文继承父亲王金山的遗志,光荣从军,修过成昆铁路,在大西北运过物资,复员后分配到县汽车站工作,直至退休。

这是1959年4月20日出版的《临武人民革命斗争史第六期》,当时的宜章县人民革命斗争史编委会临武小组根据老红军战士王金山口述材料整理的《老红军战士的回忆》。1929年4月,只有十七岁的王金山在耕田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充军。1934年5月,所在部队受命开到江西太(泰)和打红军,营长是共产党员,部队刚到江西,营长就率全营起义了。就这样,王金山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之后,他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时经过家乡,行军间隙,他抽空回家匆匆看望亲人,又马不停蹄紧随中央红军继续长征,一直艰难行进到雪山脚下,因患病不得不留在当地,病情好转后,王金山想方设法回到湖南,在茶陵加入了南方红军游击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1938年元月,王金山所在的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他的回忆录这样记载:“那时,我们的队伍给养很困难,枪支子弹也很少,消耗了就补充不上。因此,我们时常和敌人打战却很少打枪。我们总是设法从敌人手里获得枪支武器来武装自己。我们常用的办法就是摸敌人的岗哨,活捉敌兵,缴他们的械。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接受任务去摸敌人的岗哨、活捉敌兵、获得枪支。我将棉衣反过来穿,伪装成羊匍匐前进,向敌哨兵摸去,敌兵想吃羊肉,看到不远有羊就打着口哨召唤,我一边前进,一边学羊叫,看看行近了,我猛扑过去,将敌哨兵卡住,敌人哨兵的武器被我缴获了。和我同来的几个同志接着跟上来……我们俘虏了敌军营长,迫使伪营长紧急集合,命令匪军自动放下武器。这样,不费一枪一弹,敌人整整一营的兵力就被我们解决了。“

1945年10月,在一次交战过程中,王金山主动报名,他冒着生命危险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因表现突出,火线入党。1946年,在江苏涟水攻城时,王金山身负重伤致残,住进野战军医院。出院后身为上士的他仍留在部队服役。1950年,王金山复员,家中的老父亲和5个兄弟姊妹因贫因病在新中国成立前离世,只剩母亲和两个做了童养媳的妹妹,光景凄惨。回乡后,王老除在家务农外,积极到各机关学校乡村宣讲,活跃在大小爱国主义教育场合。1959年他伤病复发瘫痪在床。1962年病逝。

王金山的大儿子王昆文介绍,父亲一身都是伤病,直到去世的时候子弹还在腹部,他有一根手指头都是弯曲的,拉不直。

“父亲还没有走完的路我要接着走下去。他走的路是打战,我们走的路就是搞建设,所以我也当了兵。”为继承父亲王金山的遗志,大儿子王昆文于1970年入伍当了铁道兵,修过成昆铁路,在大西北运过物资,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王昆文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件衣服是我父亲1949从部队带回来的,当时这里是挂了一个胸章,现在胸章已经取下来保管了,我父亲穿着这件衣服打了很多战,这也是我父亲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遗物。“王昆文介绍,父亲王金山过世时,兄妹三人都年纪尚小,还不懂事,不慎遗失了大量父亲的勋章,现在家里除了两枚作战纪念章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外,他们一直将父亲打战时穿过的一件旧军大衣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现在,王昆文兄妹三人已经年事已高,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父亲王金山的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不懈奋斗。



作者:黄玲艳 胡恒珲

责编:邝东昱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