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破云层照进古城资阳,街头巷尾的美食摊早已热气腾腾,老益阳用地道的美味早餐,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在形式多样、琳琅满目的众多美食中,一碗干坨子成了大家一天的“源动力”。
干坨子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是益阳传统美食。“立夏吃坨,石头踩破。”“破”在益阳话里,发第二声,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不知出自何时,但口口相传,直到今天。立夏这天,益阳的传统是一定要吃干坨子的,这种饮食习惯源自益阳传统的农耕文化。立夏即进入农忙,人容易困乏,又需要食物补充干农活时消耗的体力,所以干坨子成为重要的补充,干坨子的“干”是相对稀而言,在上一辈的老益阳眼里,干坨子一直是主食,慢慢的,这种节庆时令小吃演变成了日常食品。
年近80岁的谢桂莲,在资阳开店卖干坨子已经30年,她将手艺传到了儿子吴凤威手中。清晨起来,吴凤威制作米浆,米需是提前浸泡12小时的大米,加入水米子(清明草),搅拌后磨浆水。一口大锅,一把长铲,将米浆倒入烧热的锅中,大火煮沸。随着水汽慢慢蒸腾,米浆由水状逐渐变稠。成坨状后,中火慢慢翻炒,小火微调,直至全熟,此时,颜色也发生了变化,成了深深的墨绿色。
女店家双手没入植物油中,将竹篾盘中的坨子团,揪成小块,称着热度,搓成圆圆的小坨子。一揪一搓,速度飞快,带着手工温度、整齐一致的圆形坨子落入簸箕中,所有坨子大小无二,圆形规整,几十年的搓制,已练成独门“绝技”。
入滚水汆熟后,倒入调制好的汤汁中,撒上当地的干擦菜、葱花、剁辣椒,佐以酸豆角、辣椒圈的小菜,一碗氤氲着乡愁的干坨子上桌,简简单单的本地食物,一口入心,一勺暖胃。
老益阳用制作繁琐的食物向春季告别,迎接夏季的来临。一碗朴素的干坨子,将人们和节气联系在一起,勾起外出人的乡愁,也安抚着他们的“益阳胃”,时间慢慢改变习惯,走进日常饮食中的干坨子,成了老益阳百吃不厌的寻常食物,和不可忘却的味觉记忆。
责编:张美
来源:益阳日报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