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当一名慈利的女记者被滞留在了永定……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 永定
2021-08-15 09:20:42

我的战疫日志:从新闻记者到志愿者 

文/唐小花

     不知不觉,今天已是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疫情防控的第九天。

    我是慈利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新闻记者。很遗憾,这次抗击疫情,因为“隔离”在确诊病例最多的永定区,我无法返回岗位。

     上不了新闻战场,志愿服务也是战场,这些天对我来说,从新闻记者到志愿者,换了一种身份,也收获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这次,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来势汹汹,每天醒来,或是深夜,等待官方发布,成了常态。有几例确诊?活动轨迹到了哪里?疫情形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于是,我萌生了做志愿者的念头,即使自己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我信,我坚信,微光可以汇聚成星河,我们定会迎来最美的秋天。

     我所在的这支志愿者队伍共18人,分6班,24小时轮流值守,除了值守外,需要我们的时候,都是随喊随到,这里面有公职人员,有农民,有学生,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是有活儿抢着干。在这方小天地间,我也感受到了点点滴滴的温暖。小小一碗冰凉粉、一块冰西瓜,虽不知是谁的心意,但会一一收藏,铭记在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8月12日那晚,永定区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当时正在开展第七轮核酸检测,倾盆大雨如约而至,队伍前后都有志愿者,一切有序进行。晚上11点,检测接近尾声,医护人员卸下“装备”,踏上返程。对我来说,一天的志愿服务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走在昏黄的路灯下,穿着凉鞋,踩着雨水,霎那间仿佛体会到了小时候玩水的快乐,一身的疲惫仿佛消解了一点儿,内心深处又多了一份敬意,我被大雨中坚守的志愿者感动,我被医务人员面对我的镜头竖起的大拇指动容,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他们的眼睛,如此明亮动人,嗯,我要记住这个不一样的雨夜。

     还有许多场景、许多人群触动内心,是他们构筑起疫情防控中的一砖、一瓦、一墙,是他们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必胜!

     前几天,陆续看到慈利、桑植、武陵源医疗救援队驰援永定的报道,几百名医护人员闻令出征,那一瞬间泪目了,对于出生在桑植,工作在慈利,生活在永定的我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我深深的牵挂,一时间,身份交织,情感交融,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一刻的感受。唯有致敬那些出征的白衣战士,感谢他们踏着星夜、伴着晨曦而来,感谢他们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张家界170万儿女,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根,始终紧紧相连。

     每当我看到监测点上,医务人员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轮核酸检测下来,几百次采样,重复一个动作,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看到小朋友,他们屈膝,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上门。衣服湿透了,双手发肿了,脸上起痕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他们是英雄,是战士,他们也是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唯盼他们平安!

     还有来自湘西、娄底、长沙等地的物资,一车车驶入张家界,许多企业、个人,胸怀大爱,捐钱、捐肉、捐物,无数份爱心到达各个小区、社区,分发到家家户户,直抵每一个张家界人的心窝。

     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瞭望者,他们是媒体人。疫情防控以来,我的同行、同事们不惧风险、日夜兼程,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他们作息紊乱了,脸上冒痘了,作为一名记者,此时此刻真想快点归队。

     还有一群人,疫情不退,他们不回,这种守护叫“警察蓝”,孩子的爸爸也是其中之一。出门时他告诉孩子“打完病毒,爸爸就回家了。”两岁多的儿子或许已经习惯爸爸妈妈总是悄悄走掉,一家三口常年分居三地,似乎自己也习惯了。只是孩子,请再耐心等一等,打败病毒后,你最爱的爸爸就会回家了,我们一定会带你再去游乐场玩耍。

责编:文婷

来源:慈利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