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韵
■雷晓明
沿着通往泗洲山峰巅的山路,艰难地往上攀登,没多久我就气喘吁吁。我随手抓了右侧的一根东西,擦一把汗水小憩。定眼一看,呀!原来这是一段从石缝长出的树根。这段茶杯粗的树根,已被行人摸得滑滑溜溜的,我这才注意这满山千姿百态的根来。为了行走的方便,开山人难免不使原来隐藏的树生根的命脉,暴露出来。还好,开山人没有残害这些根,横竖让它们保留着生命的呼吸。这些与山崖裸露的根,共同构成泗洲山的一个奇观。
根,是顽强坚韧的,虽然泗洲山长年降雨较多,阳光也充沛,这是泗洲山植物生长必须具备起码的立足条件。但连绵的大山里却沃土难寻,根们遵循“适者生存”的大自然哲理,发扬着战胜恶劣环境的强劲精神,寻找着悬崖绝壁上或大或小的缝隙,深深扎进去,到了尽头,则扭转头向,继续探索可供安身之处。它们像犀利的鹰爪紧紧抓住累累的山石,任凭狂风暴雨侵袭,依然安如泰山。看看它们的身躯:有的旋转,有的扭曲;有的光滑平直,有的棱角嶙峋;有的恬静安祥,有的坚韧不拔;有的舒展着细皮嫩肉似乎幼儿的肢体,生存在角落,让人难以靠近;有的长在道边或横穿路中,经常受外力摧残,像青筋暴突苍老的手掌,几乎每寸都结痂着伤疤。这不正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体现吗?根的生存现象告诉我,生命是辉煌壮丽的,是不可抑制的。生命的延续,靠的就是拼搏。体味这些生存不易却从不认输的生灵,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根的奉献精神更加更令人敬佩。我们往往只看到雄伟苍劲的参天大树,殊不知,地上有多少茂盛的树干树冠,地下就有多少繁盛的根。有根才有干,有干才有枝,有枝才有叶。无数条根吮吸着大地母体的乳汁,无私地不间断地输送给干、枝、叶。这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上,我看见不时有几条粗壮的根拱出地面,虬曲盘旋,默默地为行人准备攀登的“阶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日日夜夜奋不顾身地捍卫着大山的泥土。不管风雨多么肆虐,根们都死死地用身躯袒护着它们,不让它们有丝毫受损。试想,如果失去了这些根,眼下的空气不可能这样清新,山泉、瀑布不会这样洁净,天空不会这样湛蓝,阳光不会这样灿烂。
根的韵致是美好的。记得我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曾去广州美术馆里看画展。我不记得是哪位画家画过一幅大写意的画,题目就叫《根之韵》。整幅画上,盘根错节,粗犷遒劲,虽然没有任何衬托,但看了让人思绪万千,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艺展室里,那些展现给观赏者的根雕,也似乎有了灵性。它们面对肤色各异心态不一的人们,落落大方,不傲不馁。年龄少的,清丽隽秀,又不泛磅礴之气;年纪长的,古老质朴,又洋溢着现代气息。是的,根的韵致,不仅展示着自身绚丽多彩的美,更揭示出美的心灵世界。如果说万千的枝叶花朵果实装扮着人类生存的地球,那么根,就是丰富多彩的背景了。
我想:如果说欣欣向荣的桂阳是一棵繁茂的大树,那么许多散落在蓉城大地的共产党人就是那些深深扎入泥土的根!
责编:邓玉洁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