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掩映东华庵
■郑欣荣
请宽恕我的浮躁,钟爱文史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去过东华山;请原谅我的冒失,匆匆忙忙,撞撞跌跌就出现在你的眼前。感谢山下东岭村的乡亲,在刀削斧劈般的山间铲刮出一条机耕道;感谢山下东岭村的乡亲,带着我们爬上东华山,直接来到东华庵的遗址前。
我们静静地站在仅剩部分残破青砖、几道基脚护坡的遗址前,听经风、经雨、经年古庵的故事诉说,仿佛记忆中青砖灰瓦的古庵焕发出清雅光彩。
翠竹掩映下的东华庵,始建年代目前无考,静静地处落在桂阳、永兴、郴县交界的东华山,蕴身于青翠碧绿逶迤的莽苍之中。雨落的时候,这里蒸腾起袅袅烟雾,缭绕成一幅水墨江南画。秋霜的时候,这里落叶遍布,渲染成一股月落乌啼的愁怨。雪飘的时候,这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谱写为江山如此多娇的激情咏叹。93年前的故事就发生在月落乌啼的时候。当年,雄才大略、志存高远的开国元勋朱德,委派他的副官周树堂在这里组织召开了两次有郴、永兴、桂阳、耒阳、宜章等五县党组织负责人和军事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东华山会议。这个月落乌啼季节的故事,使得原本极其普通的东华庵变得神圣、令人敬仰,也使得东华庵所在的东华山作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闻名遐迩,流芳青史。
有史料记载,东华庵座东朝西,砖木结构建筑,分前后两厅,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中间为天井,后厅面积大过前厅,北面是禾坪和菜园,外围用青砖砌筑围墙。
驻足古庵遗址上,四周落满竹叶,遗址长满杂草,只有那一行基脚、一段护坡、一地碎砖历历在目,在沉默中让后来人去品味和感叹,引人无限遐想。庵后面是巍然屹立的东华山大山群体,翠竹挺拔,灌木青翠。前方山体陡峭,视野开阔,依次而下是山塘、庵田,放眼望去层峦叠嶂,连绵不绝,青翠欲滴。
我们静静地站在遗址上,静得心跳如同战鼓擂响。翠竹在摇曳,山风在拂拭。听,东华山的风在诉说。
公元1927年10月25日,或许是为了庆祝一个腐朽政府的行将逝去,山尖上覆盖一层薄薄霜雪,山川大地好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山腰间,翠竹掩映东华庵,显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随着朝阳的冉冉升起,飞檐翘角溢彩流光,熠熠生辉。那天,或扮作香客、或扮作猎户、或扮作采药人的精壮汉子,从四面八方登上东华山,悄然聚集东华庵。他们的脸像霞光一样火红,他们的目光像太阳一样热烈。30多人济济一堂,场面肃静而热烈,东华山会议秘密召开。
时间好长啊,会议在山上开了三天。周树堂、邓华堂主持会议,邓三雄作记录,周树堂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宣读了中共中央致全体党员书,提出了当时革命的具体任务和要求,研究讨论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等问题,号召五县联合起来举行年关武装暴动。会议议程完成,30多人同时喊出了“反对军阀,解除民团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等口号。他们是那般的自信,那般的激越,那般的深情,那声音啊,随风萦绕回荡在东华庵上空,又如山洪暴发,一泻千里,震人心魄。
时间好短啊,才三天而已就要分别,千言万语化作坚毅的目光对视,挥手别过,他们以各种身份奔赴各地,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通报当时革命形势、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同时筹备武器,侦察敌情,做好武装暴动准备。
时隔两个月,这30多人再次聚集东华庵,正当年关暴动的时间和进军路线敲定时,郴、桂两地的反动武装400余人围攻东华山,企图一举歼灭这股力量。激烈的枪声,奋勇的冲杀,在10倍于我的围攻中,有的同志壮烈牺牲,大部分同志成功突围,把革命的火种撒播出去。
从东华山的山坳中喷薄而出的一缕曙光照亮了湘南大地,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爆发,英勇的农军打庙下、攻洋布坪、克桂阳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
90多年过去了,中共百年华诞的钟声即将敲响,新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步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东华庵新建在了山的那边,旧庵仅剩下遗址,但是,那些有信仰、有奉献精神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建立一个新国家,不怕流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永远流传。
历史的风永远不会停歇,心中的东华庵永远在葱郁巍峨的东华山山腰,在翠竹的掩映下,静静地听风沐雨,披着昨日的雪,沐着今日的雨,听着明日的风!
责编:邓玉洁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