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颂歌风华百年|临武: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1-07-15 16:27:16


我县是湖南省较早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地方之一,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特邀记者罗奕

“追寻红色印记 颂歌风华百年”,这一站我们来到了临武县。大家看我身旁的这一株柏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没错,它一共有十根并排的树枝,而在旁边的十八岿烈士公墓,正好就埋葬了十位牺牲的革命烈士。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块去了解一下!


十八岿烈士公墓位于汾市镇南福村对面的十八岿半坡间,距离县城14公里。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三团奉命围歼逃窜到寺冲村、妄图东山再起的国民党武装王春辉部,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黄秀涛介绍,这里就是当年1949年12月1日解放临武的主战场之一,十位烈士中有八位烈士是在过武水河到对面去打国民党交警的时候牺牲的。另外两位烈士就是在对面的小湾村,和国民党铁路交警巷战的时候牺牲的。

牺牲的烈士都来自吉林省,最大的28岁、最小的仅18岁,烈士们的遗体被当地村民安葬在十八岿。围歼小湾、寺冲国民党交警之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临武的重要一战。对于教育后代不忘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952年2月,临武县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九三团在十八岿建立烈士公墓,其后多次翻修。南福村也安排了专人对公墓进行打理和维护,以告慰先灵,激励后人。

汾市镇南福村党支部书记陈汉鑫表示,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换取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传承这种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在舜峰镇贝溪村,香芋田一望无际。除了绿意盎然的香芋田,贝溪村还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这栋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建筑坐北朝南,正立面为马头墙,十柱九孔拱形门,上方写有“临武县贝溪小学”,两旁写着“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字样。这里曾是临武县解放时期革命前辈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贝溪起义。

舜峰镇贝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林兵介绍,贝溪起义是临武县继秀岩起义之后的第二个武装起义,对解放临武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初,当时的中共湘南工委指派毛允明和王荐贤前往临武,与在临武活动的范卓同志会和,成立中共临武县工委。范卓为书记,毛允明为副书记,王荐贤为委员。毛允明、王荐贤同志以在力仁中学教书作为掩护,组织“青年自治会”,联合进步青年人士,于6月24日在贝溪小学集结百余人,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临武县人民抗争游击队”, 为解放临武奠定了基础。

舜峰镇贝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林兵表示,贝溪起义精神一直鼓励着整个临武人民奋勇向前,建设我们的家乡,这种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

在红军长征过临武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934年11月14日,中央红军的先遣部队由郴县安源进入临武境内,红三军团六师为先锋,在与国民党交战时多人受伤。受朋友托付的麦市镇焦溪村村民郭七斤,把红军战士安排住在自家疗伤,后因消息走漏,村民多次转移受伤红军,最终将他们藏在焦溪村外一公里处的一个山洞里。

麦市镇蕉溪村村民郭林峰介绍,当时,郭七斤、郭土老、郭井保三人到香花岭去当挑夫,用挑脚赚的钱来养红军伤员,他们还到山上去采草药救治伤员。八个伤员在这里养伤养了两个多月,一直养到他们伤好以后才离开。

红军走后,村民郭七斤和郭土老被抓入狱,虽经百般毒打拷问,他们自始至终未泄露红军的一丝信息。1935年农历四月初,国民党反动派将郭七斤、郭土老残忍杀害。新中国成立后,郭七斤、郭土老被临武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事迹载入《中国共产党临武历史》《临武英烈传》。1956年,郭井保病逝,这位默默无闻的有功之臣至死也没有向人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当下,我县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县委县政府、党史研究室也在积极挖掘、整理当地的红色故事,下一步将会对一批故居、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吸引全国游客以及党史学习队伍前来,进一步打造临武的“红色旅游圈”。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共有湘南红军根据地3处,作战遗址近20处,武装起义旧址2处,各战争时期革命旧址13处,革命烈士故居10余处,烈士墓120余座,其中红军烈士墓近100座,烈士陵园两个;另外,境内仍保留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古道50余公里。其中,汾市镇竹树脚村的临蓝嘉起义指挥部、舜峰镇贝溪小学的贝溪起义旧址、麦市镇芹塘村的村民救治红军伤员旧址已经纳入我县“十四五”规划,作为打造当地红色旅游的重点项目。


作者:胡懿

责编:邝东昱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