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
一年中最热的暑期就到来了,
汛期也已来临,
学生溺水事故进入多发高发期。
很多学生经受不住玩水的诱惑,
会三五成群的
到泳池、河边或一些开放水域游泳、玩耍,
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因青少年儿童冒险玩水
导致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时有发生。
7月1日,福建泉州,一名七八岁的男孩在笋江桥下南岸江边玩耍,由于岸边石头湿滑,男孩滑了下去,在水里扑腾挣扎…所幸,被附近好心人救起。
7月2日,广东河源紫金县,三名男生结伴到水库游泳,其中一名16岁男生不幸溺水身亡。
7月3日,湖南邵阳,市区北门口码头附近,一名12岁男孩不慎落入水中,被冲了几百米远,所幸,被好心人救起。
据悉,当时男孩带着篮球和奶奶一起出来玩,由于篮球不小心掉水里,男孩下去捡,不慎落水。
7月3日,河南南阳市镇平县,两名少年游泳溺水。据悉,两个孩子一人被水流冲到中间,另一孩子试图救援,均消失于水中,被人找到时,均不幸溺亡。
7月3日下午,江西赣州同威水上乐园,一名9岁男孩在园区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
7月4日,福建福州市,三名学生相约到泰禾红树林小区前的乌龙江畔戏水,期间,一名15岁男生落水失踪,截至6日上午10时仍未找到。
据同行人称,当天他们三人脱了衣服下水玩,其中一名同学突然滑向深水处,他和另一名同学赶紧去拉他,但没能拉上来。
7月4日,河南周口淮阳区,五名少年结伴到河中游泳,不幸遭遇险情,其中四名少年被救上岸,另一名大约14岁的少年则不幸在深水区溺亡。
7月5日,浙江永康,2名小孩溺水,1死1失踪。
7月7日,山西永济市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5名孩子溺水身亡。
7月10日,湖南湘潭县,5名孩子不慎溺水,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13日,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公园,6名学生溺水身亡。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一个个满是血泪的数字,背后都是生命的代价。
再次提醒,家长一定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确保孩子的安全,严防溺水安全事故的发生!
!/ignore-error/1&pid=5930865)
警醒!家长千万别心存侥幸
据统计,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死因,全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1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6.58%。在许多农村,存在大量的河湖水塘等天然水域,部分家长看管不力,导致农村成为儿童溺水重灾区。
年年提醒,年年事故频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的心存侥幸。
看到这样的数据,有些家长会心惊,会警惕,但是有些家长只当新闻看,从来不会想到这样的悲剧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向来听话,只是出去玩一会儿,不会去水边,没必要叮嘱太多。
有的家长觉得池塘水很浅,自己也离得不远,孩子在水边玩一会儿不会出事。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会游泳,不可能会溺水。
这样的侥幸心理千万不能有,人生没有重播键,往往一次疏忽,溺水就可能发生。
多少家长都是在见到孩子冰冷的遗体后,才发出一声声绝望的呐喊:
如果当时,我问问他是要去干嘛就好了!
如果当时,我不让他去河边玩就好了!
如果当时,我再严厉一点、再强硬一点,让他好好待在家就好了!
如果......
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抱有侥幸心理是一切灾难的开始!
家长一定要警醒,安全没有小事,千防万防都敌不过百密一疏,防溺水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到位。
监督!家长的监护要到位
※溺水事故的高发时段:
放学后
周末
节假日
暑假期间
孩子在校内,上下课时间规律,门口也有门禁不让孩子随意进出,相对来说会更安全,少有溺水事故发生。
但是离开学校,孩子就失去了控制,如果家长没有留意孩子的行踪,孩子就会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有数据统计称,溺水少年以小学生居多,70%发生在农村,且多为留守儿童。
这说明,家长监护越到位,孩子的安全才能越得到保障。
家长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承担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严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孩子出门,家长要做到“四知道”:
知道孩子去哪
知道和谁同行
知道去做什么
知道何时回来
如果孩子年纪小,尤其要看护好,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要重视
家长不重视,孩子不当一回事,是溺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下面这些防溺水安全常识请务必告诉孩子。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这些野外水域水底状况复杂,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
可能有水草容易缠住手脚,可能有看不见的漩涡容易把人冲走,可能有隐藏的深坑导致水位过深,可能锋利的石头玻璃会划破手脚导致脱力。
※防溺水“六不准”原则
※游泳时要注意
下水前要先热身,避免手脚抽筋;
全身淋水,适应水温;
不要逞强,不熟悉水性要带上游泳圈;
禁止私自去深水区游泳;
身体有任何不适马上上岸,或者及时求助。
家长老师再小心,孩子自己没有安全意识也是白搭,以上这些防溺水安全知识,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牢牢记在心里,践行在行动中,不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救援!溺水后如何自救和施救
杜绝溺水,重在预防。
请务必让孩子掌握有效的溺水自救和施救技能,这样,一旦不幸溺水,孩子们才能在溺水危机中,最大程度地争取一线生机。
※自己溺水:
保持镇静,不要慌张,全身放松下来,不要胡乱挣扎;
尽量调整身体,头部后仰,露出口鼻,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大声呼救;
如果身边有漂浮物,尽力抓取,争取自救;
被营救时,听从指挥,不要去抓抱营救者的手、腿、腰等部位;
如果游泳时突然抽筋,正确的自救方法,务必牢记。
※他人溺水:
切忌:
不得擅自下水施救
不得手拉手搭人梯施救
及时向大人求救,拨打120、110;
向溺水者抛掷救生圈、木板等物,让溺水者可以浮出水面,等待救援;
利用竹竿和长绳营救,自己趴下避免被拉下水。
认知!这些认识误区要避开
这些误区导致悲剧发生,家长们和孩子们一定要警惕!
误区一:孩子溺水后会大声呼救挣扎
青岛救生协会会长王超说:
其实并不然,大部分孩子溺水时,在水里抬不起头来,也就无法呼救,喊不出声。手也伸不起来,因为往上一伸手,就往下沉,大人就会以为,孩子在里面戏水。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在水中很安静时,就要一定要过去托他一下,看他到底是不是在玩,也许因为你这一托,孩子的命就保住了。
误区二:孩子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有一句俗语: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正是因为会游泳,所以会麻痹大意,轻易下水,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那些不会游泳的,就不会下水,哪怕下水也会带好游泳圈,反而更安全。
误区三:游泳技术好就可以独自救人
有些溺水者已经失去了意识,当有人施救时,会因为求生意愿本能的用力抱住施救者,如果挣脱不开,不仅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送命。
误区四:上岸了就不会溺水
在美国,一个小男孩和父母去游泳,晚上回家之后,说自己肚子疼,上吐下泻,肩膀也疼。
被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是溺死的。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干性溺水”,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受到强烈刺激,例如水或者是惊吓,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不能正常呼吸,窒息而亡。
所以,孩子在游泳时,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如果孩子呛水,尤其要重视。
游泳结束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有呼吸困难、嗜睡、痉挛等症状发生,及时送去医院。
夏季天气炎热,家长一定要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偷偷下水,同时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每一起溺亡事故背后,是多少个幸福家庭的瞬间崩塌,孩子的安全,值得重视再重视,强调再强调。
事先预防,才能避免事后痛苦!
责编:郑敏智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